文章内容

中国药科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报》

祥龙劲舞映初心 民族团结谱新章

——中国药大龙之队诞生纪实

2025-05-12     浏览(74)     (0)

傍晚六点,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馆的灯光渐次亮起。两条药大祥龙在 20 名年轻人的手中翻腾跃动, 龙鳞折射的光晖划出一道道流畅的金色弧线。人群中,回族小伙王泽祥高举龙头,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但他的眼睛始终追随着前方灵动的龙珠———那是土家族姑娘卢偲颜在引导整条龙的走向。

这是一支由中国药科大学多民族学生组成的龙之队的日常训练场景。 队伍里有汉族、壮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等各民族的20 名学生,他们因为“中国龙”聚在一起,也在舞龙的活动中, 找到了彼此间最特别的默契。每当夜幕降临,体育馆里传来的不仅有龙身摆动时的风声,还有各族语言交织的笑声,这些声音共同谱写出一段关于文化交融的青春乐章。

灵感乍现:龙图腾下的创新构想

那是 2023 年腊月的一个冬日, 寒意悄然笼罩着校园。 在理学院红石榴党支部的讨论会上, 一场关于如何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途径的讨论热烈进行着。 学院党委副书记罗文华老师目光坚定, 思索良久后,他的一句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众人的思路:“各民族对龙文化都有独特诠释,何不让这些智慧在舞龙中交融? ”

这一灵感的火花瞬间点燃了大家的热情。 党支部成员们也敏锐地意识到,舞龙项目不仅是特色创新活动,更是我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路径。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理学院联合校统战部、学工处、团委、体育部等多部门, 一场以舞龙运动为纽带的教育实践之旅正式拉开帷幕。

为了让这场探索更加专业且富有特色, 理学院与学工处、团委、体育部的老师们主动踏上了外出调研学习之路。 在南京理工大学的舞龙课堂上,他们看到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景象:蒙古族的豪迈气势、傣族的灵动韵律等民族文化元素,被巧妙地融入龙的翻腾跳跃动作中。 传统的舞龙运动,在民族文化的浸润下,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魅力。 这些宝贵的经验,如同明亮的灯塔,为我校后续的活动规划指明了方向。

回到学校后,大家迅速行动起来。 以党支部引领、团支部动员的模式,线上通过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一张张精美的海报在校园网络上流传,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线下,一场场“中华龙文化与舞龙运动”专题报告在校园开展,老师们用生动的语言, 向师生们详细介绍舞龙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招募通知一经发布,便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报名表如雪花般纷纷飞来。 经过层层筛选,一支由 20 名不同民族同学组成的舞龙队脱颖而出。 队伍里,有来自雪域高原、眼神坚毅的藏族小伙,有从漓江竹筏上走来、歌声悠扬的壮族姑娘, 还有在葡萄架下长大、 热情奔放的维吾尔族少年……他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向往,汇聚到了一起。

刻苦训练:二十双手的默契凝聚

训练场上,青春的汗水肆意挥洒,艰辛与成长交织在一起。 对于这些初次接触舞龙的同学来说,面前是重重挑战。龙头重达 10 公斤,想要掌控它的方向和节奏,不仅需要极强的臂力,更需要精湛的技巧。负责举龙头的回族小伙王泽祥,回忆起最初训练的日子,感慨万千:“刚开始举龙头,没几分钟手臂就酸得抬不起来,而且要时刻关注龙珠的引导,带动整条龙的走势,压力特别大。但每当看到龙身跟着我摆动起来,那种成就感就油然而生。 ”手持龙珠的土家族姑娘卢偲颜,眼神中透着专注与坚定:“龙珠是整条龙的‘眼睛’,我的动作既要灵活多变,又得给队友明确的信号,就像在和龙进行一场默契的对话。 ”而舞动龙身的同学们,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小。 他们需要紧密配合前后队友,稍有不慎,龙身就会脱节。 维吾尔族小伙阿不都赛买提笑着分享道:“训练时,我们常常因为动作不协调笑得前仰后合,但笑着笑着就明白了,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龙才能活起来。 ”

在训练的日子里,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同学们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掌握动作要领;从彼此陌生,到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他们在一次次的磨合中,培养出了深厚的默契,也让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心中深深扎根。

惊艳亮相:祥龙点睛的团结华章

终于,校运会开幕式的日子到了,这是检验舞龙队训练成果的重要时刻。 当激昂的鼓点在运动场上响起,两条“药大祥龙”———一条金色,一条红色,“上下翻腾”进入场地。 寓意着我校药学和中药学在药学学科群中的龙头地位, 承载着全校师生的期待。

表演开始前,戴建君书记走上前,手持朱砂笔,为“药大祥龙”点睛。 “一点天庭,福星高照,鸿运当头;二点眼睛,眼观六路,志在千里;三点口利,笑口常开,大吉大利! ……”

点睛仪式后,“药大祥龙”被赋予了生命,在同学们的舞动下,更加灵动起来。以 560 名同学摆出的“龙的传人”字样为背景,身着各色民族服饰的同学们默契配合。祥龙时而盘旋如云海蛟龙,时而腾飞似直上九霄,不同民族的节奏在龙身中达成奇妙和谐。 每一个翻腾,每一次跳跃,都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与汗水;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民族团结的力量。

表演结束的那一刻,现场掌声雷动。 各族学生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相互拥抱,共同庆祝这来之不易的成功。 牟建斌难掩心中的激动:“从最初的艰难训练到如今能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现风采,这条龙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让我深刻体会到, 只要我们各民族同学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斯秋尼玛也兴奋地说:“每次舞动龙身, 我都感觉和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共同守护着这条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祥龙。 ”

指导老师图尔贡看着眼前的场景,眼中满是欣慰:“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舞龙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我的初心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 让不同民族的同学在共同参与、共同奋斗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认同。 舞龙运动需要团队协作,而这份协作背后,是各民族同学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的情谊。 ”

持续闪耀:舞龙文化的校园传承

校运会开幕式上的精彩表演,只是“药大祥龙”闪耀之路的起点。 此后,这条承载着特殊使命的祥龙,频频亮相学校的重要场合。 在学校体育文化节上,舞龙队与彩带龙、啦啦操队联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完美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在生科院“师生同行”素质拓展活动上,“我要做龙头”的特色舞龙活动, 让每位师生都有机会亲身体验争当龙头的激情与荣耀,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在新时代征程上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坚定信念。

每一次表演,舞龙队的同学们都全力以赴。 他们深知,自己舞动的不仅是龙,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 为了让更多同学感受舞龙的魅力,学院党支部牵头、各团支部积极响应,开展了一系列舞龙体验课。 在体验课上,党员老师们耐心地讲解舞龙的历史文化与基本动作, 从龙的起源到舞龙的技巧,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得细致入微。 团员同学们热情参与,大家分成小组,轮流尝试舞动中华龙。

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有的同学在尝试举龙头时摇摇晃晃,引得众人忍俊不禁;有的小组在配合中逐渐找到节奏,成功完成简单的龙游走动作, 兴奋地击掌庆祝。 这些体验课,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互动中悄然生根发芽。

暮色中的训练场, 结束加练的队员们细心地为龙身拂去尘埃。 龙须上的铃铛在晚风中叮当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未完待续的团结故事。 这条由二十双年轻手掌共同托举的东方巨龙,正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向着星辰大海昂首腾飞。 它的每一次舞动,都在传递着团结的力量;它的每一次闪耀,都在书写着属于我校的民族团结新篇章。

从红石榴党支部的一次灵感碰撞, 到全校师生共赏的文化盛宴,这条“药大祥龙”的诞生之路,早已超越了一支学生队伍的成长。 它是新时代青年热爱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是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样本,更是团结一致,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今后,药大祥龙队伍的人数会越来越多,也将越飞越高。 (理学院 图尔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