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码头文化的缩影
热干面的历史,是一部武汉码头文化的缩影。
20 世纪初,汉口开埠,码头工人为节省时间,常将碱水面煮熟后拌油晾凉,劳作间隙抓一把干嚼充饥。一位名叫“李包”的摊贩偶然将麻油泼入面中,竟成就了“麻酱面”的雏形。后来,蔡明纬师傅改良配方,加入芝麻酱、辣萝卜丁,热干面从此成为武汉的城市符号。
如今,热干面登上《舌尖上的中国》,但武汉人仍偏爱街边老店:蔡林记的秘制黑芝麻酱,庞记的劲道碱水面,三镇民生的免费海带汤……烟火气中藏着城市的温度。
搅拌之间,皆是江湖
在武汉,吃热干面是门“行为艺术”。
老餮们左手端碗,右手执筷,边走边拌,任凭芝麻酱溅上衣角也浑不在意。学生蹲在校门口花坛边嗦面,白领站在公交站台捧着纸碗大快朵颐——这份市井豪迈,恰如武汉人“不服周”的脾性。
作家池莉曾说:“热干面是武汉的灵魂。”它不似苏式汤面精致,没有川渝小面泼辣,却用质朴的碱香串联起两江三镇的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