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石油报 - 吉林石油报

查干湖畔的零碳先锋

——记集团公司先进集体新立采油厂第二采油作业区

作者:记者  齐晓波  通讯员  高鑫      
2025-05-26     浏览(42)     (0)

文章介绍了新立采油厂第二采油作业区在零碳战场攻坚中取得的成绩,通过机制革新、精神谱系传承和劳模集体建设,实现了老油田的青春动能激活和绿色征程再立新功。该作业区正配合吉林油田和采油厂推进“三大工程”,以实现首个“零碳采油作业区”的目标。


记者 丁磊 /摄

在查干湖波光粼粼的东岸,近千口油水井星罗棋布,亚洲陆上最大采油平台矗立其间。这里是新立采油厂第二采油作业区,一支由221名员工组成的“绿色铁军”,正以敢闯敢试的劲头晋升集团公司劳模集体的行列。

零碳战场攻坚:

在碧水蓝天下的石油突围

作为国内首个“零碳工厂”试点,作业区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演绎绿色奇迹。16号“零碳平台”上,近2000块光伏板与抽油机并肩而立。这个区员工李海波、任享镇等人发明的“抽油机减速箱输出轴治漏操作法”因在油田同类方法中最易推广且成本最低,被厂党委和厂工会联合以党员的名字命名并推广应用。管理岗位党员王廷魁大胆探索“零碳新形态下油水井科学用电管理”“把油井间抽达到极致效果”和“运用‘两化’优势极限优化作业区物联网管理流程”创新课题,让320口油井实现“智能呼吸”。截至2024年底,作业区员工已累计获得公司及厂级各类创新奖励37项。

2024年7月,暴雨突袭储能电站,电池组温控系统濒临瘫痪。党员先锋队冒雨冲进配电间,用身体组成人墙阻挡积水,徒手更换48块故障模块,在暴雨中坚守6小时完成抢修。“宁可湿透十套工服,不能让碳排多一克。”参与抢险的党员任享镇说,那天他的工鞋里倒出的不是雨水,而是石油人对绿色发展的承诺。

机制革新破题:

激活老油田的青春动能

面对员工老龄化难题,作业区用“大岗位”模式破解困局:采油工既能操作物联网系统,又能维修注水泵;集输工既懂锅炉保养,又会电工技能。56岁的老员工唐荣杰通过“技师大讲堂”转型为采油操作“多面手”,2024年他参与改良了“新版抽油机电机滑轨”创新项目,并拿到了技师证。如今每月收入比过去多拿一千余元。“现在不是‘要我干’,而是‘我要干’。”唐荣杰摸着设备上的标识,露出开心的笑容。

借鉴“小岗村”模式,让12个生产单元变身“责任田”。员工自主优化巡检路线,主动压降能耗指标,连续4年超产原油5400吨,人均管井数从4.8口跃升至6.2口。数据显示,实行新机制后,作业区劳动生产率提升28%,员工满意度达98%,老油田焕发出勃勃生机。

精神谱系传承:

从大井丛到零碳平台的初心坚守

在“新立大井丛”石油精神教育基地,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会战年代的热血。如今,新一代石油人用创新续写荣光——以党员李海波命名的“抽油机减速箱治漏操作法”成为行业标准,“零碳先锋”故事会吸引千余名青年员工参观学习,新入职的“00后”员工小张说:“在这里,每个螺丝都闪耀着奋斗的光芒。”

截至2024年,作业区累计获得“吉林油田示范站队”等12项荣誉,其管理的“零碳平台”——16号平台成为生态油田的标杆。四季轮回里,日月变换中,圣水湖畔,221名员工的红色工服与光伏板的银辉交相辉映,一幅“景井相融”的图画醉美人心。

向劳模集体迈进:

在绿色征程上再立新功

“成为集团劳模集体,是终点更是起点。”作业区经理穆权站在16号平台上,手指向远方:“我们计划2025年建成首个‘零碳采油作业区’,让每口油井都成为绿色能源站。”如今,他们正配合吉林油田和采油厂推进“三大工程”。技术攻坚:研发“光伏+储能+微电网”一体化系统,实现100%绿电供应;人才培育:打造“零碳工匠学院”,3年内培养50名复合型技术骨干;示范引领:建设行业首个“零碳教育体验馆”,年接待研学超5000人次。

查干湖畔,春风拂过光伏板,发出沙沙的轻响。

这支零碳先锋队伍,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保障能源安全与守护绿水青山的双重使命中,镌刻属于吉林石油人的劳模勋章。他们的故事证明:当红色基因融入绿色血脉,石油精神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