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与新工科专业特征对接的课程体系
智能建造技术专业涉及众多学科知识,需要综合分析,统一设计,才能保证岗位链中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协同转变课程学习策略,专业类知识与技能课程要逐步打破常规学科式课程教学,探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把学科知识嵌入在解决问题、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在此基础上提取必要的,一定深度、难度的知识进行应用型学习。通过典型工作过程、普适性工作过程和学习情境等训练学生的工作操作技能和素质,把碎片化的知识学习融入工作过程中,形成由认知知识到综合应用知识的升华。通过过程的不断积累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及课程,满足岗位链中基础层次课程要求并提供实践能力提升的平台。同时以智能化应用的X证书为导向,融合与“X”相关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工作手册式的教材。加强与专业结合的创业创新教育,以智能建造类各级竞赛,“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为引领,把大赛内容融合于相关课程中,构建与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融合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保障新工科工程特性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效果的专业建设条件
实习实训统筹建设。首先,从智能建造全生命周期的宏观角度建立全过程数字化业务平台,完成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流程,使学生在时间维度上了解全过程管理和所需的技术技能,熟悉实际工程建设项目的工作流程和管控方法,形成整体的框架和概念。其次,搭建数字化工程全过程管理实训平台,以工程案例为基础,指导学生在项目全过程中模拟参与各方进行工程综合集中管理,为学生整体理解工程全过程管理的应用提供一个交互环境。最后,结合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逐步加入如BIM与数字监控、无人机测绘、三维激光扫描、施工机器人等内容充实专业实习实训内容。
教学资源多样供给。第一,积累完善原有教学资源,构建原有课程和交叉学科融合的教学资源,新建智慧工地、智能施工等教学资源,并依托专业群建设,重组通识课程体系和基础课程资源,共享共建与其他专业如工程造价、建筑设计专业等相应的教学资源。第二,高职院校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智能建造技术网络工程教育平台,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鼓励教师依托校内信息平台积极开发精品在线课程、MOOC、SPOC等网络课程资源。依托智能建造技术专业实习实训平台,校企共建AR、VR虚拟资源库,以此为基础积极开发基于工作过程新形态教学资源。第三,以BIM中心、名师工作室、创新创业平台等为依托,积累在智能建造技术应用领域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实际工程素材进行教学资源转换,形成对接当前建筑业最新发展的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资源多样供给,满足专业条件建设要求。
构建匹配新工科特征的全过程、系统化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理念的顶层设计。对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以及匹配教学的智慧学习环境,贯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把传统灌输型知识提炼成在线课程,形成基于学习过程的研讨式教学。逐步采用项目式、探究式、游戏化等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和获得感。注重多维评价设计、数字化评价结果,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鼓励等多重形式让学生建立信心和反思能力,全过程、系统化融入新教学理念,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协同推进。建立对接产业发展方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遵循学生学习认知普遍规律,探索不同内容协同推进不同教学方法。如对于基于BIM的建造或运维平台模块学习可以从感性体验——自主探究——理性认知——技能提升——综合运用的阶段性能力提升方法进行。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注重工程思维启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建立,才能实现学生自我成长、全面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
多维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强化过程评价,注重结果评价,建议把德育(思政)部分设置一定权重纳入技术技能评价或作为和技术技能并列的考核,形成思政+技术技能的综合评价。逐步匹配多样化评价方式,推广能提升通用能力的分组合作式、工作坊式、现场陈述与答辩式等多方式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专项技术技能层次过程中培养通用能力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育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
搭建校企教师团队建设协同平台,教师定期到企业或项目现场培训,依托平台承接智能建造相关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逐步建立教师技术转移、成果转让等机制,提升科研成果的经济、社会价值。同时鼓励专任教师参加企业专业岗位资质认证培训和考核,培养校企双方认可、高含金量的“双师型”教师。以“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依托,建立专创结合的创新创业平台导师制,引导、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工程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技术开发与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或与行业组织共建创新创业协同中心等,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打造教育信息化教学团队。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有效展开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将最新研发成果融入教学。团队教师要主动学习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提高课堂信息化、智慧化程度,同时团队教师要在全过程、系统化教学体系基础上不断探索新教法,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符合新工科规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