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石油报 - 吉林石油报

吉林油田川南页岩气建产“多快好省”

2025-05-26     浏览(51)     (0)

吉林油田面对川南页岩气开发挑战,采用超常规做法推动页岩气建产,实现了产量上规模、投入见回报。通过深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创新驱动作用、效益建产等措施,攻克了开发难度,提升了效益建产、稳产能力。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构建了“智慧工地+安全监管”安全保障体系,支撑了深层页岩气“快速建产、高效投产”的高效率开发目标落实落地。

本报讯(记者 刘晓娣 通讯员 李丽娟 刘广海)应对“非常规”,不走常规路。吉林油田直面“挺进深层”挑战,以超常规做法推动川南页岩气非常规资源开发,实现了页岩气阶段性规模效益建产。截至5月14日,吉林油田川南配置区共有页岩气井66口,累计生产页岩气11.6亿立方米,较流转优化之初增长了55倍,呈现了“多快好省”的喜人局面。

“页岩气开发素有‘从石油里榨血’的说法,可见,这开发难度有多大。而且,川渝地区页岩气埋深更深、构造更复杂,地层漏溢风险也更高。我们所取得的这个阶段性成果,真是太不易了”,吉林油田川南天然气勘探开发分公司副经理曾凡成说。

面对重重困难,吉林油田高度树立大局意识,打破思想桎梏,将川南页岩气开发作为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一边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求多求快,一边强化过程管控求质求省,从而使页岩气效益建产步伐不断加快。入川四年来,实现了产量上规模、投入见回报。今年前4个月,页岩气产量始终超计划运行。

在增储上产上,吉林油田基于川渝多年评价开发基础,结合资源及储层品质特征,按照“先期评价先导试验跟进分区分向斜扩大试验规模开发”思路,采用大井丛水平井平台建产开发理念,深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深挖较大规模效益开发潜力,大打页岩气增储上产攻坚战。4年来,吉林油田以提高单井产量和EUR为核心,攻关形成了甜点评价、靶体解释、套变防控、动态分析等四项关键技术,页岩气部署、钻探、改造、排采等全面提速,效益建产、稳产能力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川南配置区已落实了Ⅰ类A区效益储量规模,累计新建产能11.4亿立方米,力争实现15亿立方米长期稳产目标。其中,2024年度,新建产能计划完成率121%,新增SEC储量15.16亿方,储量替换率2.15,川渝地区页岩气建产排名第一。

在地面建设上,坚持“总体布局、分期建设”技术总路线,持续“六化”模式深度应用,高效推动地面配套建设步伐,所建脱水站日处理能力达600万立方米,建成集输管网近百公里。同时,依托“IPMT+监理+EPC”建设管理体系,靠前指挥,精心组织,设计、采购、施工全链条协同,无惧征地、协调、沱江穿越等急难险重,川南骨架管网工程工期较同类项目提前了9个月,形成了45天标准化场站建设模板。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积极构建“智慧工地+安全监管”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了“工厂化预制,橇装化设备,智能化管控”全覆盖,支撑了深层页岩气“快速建产、高效投产”的高效率开发目标落实落地。

在提质增效上,吉林油田狠抓设计源头,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以单井投资控降为核心,进一步厘清川渝地区投资和成本构成基本盘,通过市场化招标与定额管理双管齐下,单井投资年降百万元以上。钻前工程推行“六个一体化”理念,落地航测选址、挡土墙及场面结构优化等措施13项,单井投资降幅达25%-40%。钻前、钻井、压试、地面四大板块协同降本,标准井工程投资降幅超7%,实现了深层页岩气投资最低、降幅最大。同时,向开发管理过程要质量要效益,积极建立前线“油公司”、后线“大协同”管理模式。并依托数字化指挥平台,建立了“30分钟响应圈、2小时处置圈”快速行动网络,各场站安全管控实现了从单点防御到全域联动的体系化转变。目前,川南配置区机构精练、流程高效,已具备了成熟的页岩气标准化运维管理能力,整个页岩气生产“耳聪目明”,生产效率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