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瑶
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这一引擎的核心动力。我国从“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强国”的转变,不仅折射出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展现“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的深刻内涵。回顾创新药研发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科技创新的“新”秘方,正是第一性思维、协同创新和为民情怀的有机统一。
第一性思维是科技创新的“破局”之钥。在药物研发中,从0到1的突破往往是最艰难的,也是最能体现创新价值的。屠呦呦从古方中寻找青蒿素的研发故事,正是第一性思维的生动写照。她不满足于既有的研究路径,而是从最本质的问题出发,重新思考疟疾治疗的关键所在。这种思维方式启示我们,科技创新不能停留在跟随和模仿,而是要敢于突破常规,回归问题的本质,寻找全新的解决方案。惟其如此,才能产生更多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
协同创新是推动创新落地的重要保障。新药研发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单靠一家企业或一个团队往往难以完成,而创新接力才是制胜的关键。无论是AI技术筛选药物靶点,还是实验室研究快速推进,都需要多方协作、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研发优势、企业的市场优势和政府的政策优势,通过“产、学、研、政”的深度融合,实现前沿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不断提升各类主体的创新效率,打通创新与应用之间的“任督二脉”。
为民情怀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每一项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池志强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面对血吸虫病对人民健康的威胁,他毅然深入疫区,采集样本、潜心研究,最终研发出超国际水平的新药。这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科研初心,正是科技创新的深层内涵。科技创新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饱含温度的为民情怀,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药学学子从入校的那一刻开始,便立下誓言——“为人类健康,创一流药学”。在新药研发的赛道上,青年一代应以时不我待的闯劲,挑战未知、突破壁垒、勇往无前,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