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云南艺术学院 - 《云南艺术学院报》

思政美育浸润心灵 ,艺术实践点亮生活

2025-04-22    

云南艺术学院支教团在边疆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通过艺术教学、课程开发、社团建设等多元化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培养边疆学子精神坐标。师生们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边疆教育的沃土,让美育之花在边疆绚烂绽放。


2025 年 2 月 26 日,学校举行第四轮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出征仪式。27 日,校党委书记李建宇为第四轮美育浸润行动支教团送行。

李建宇勉励支教团师生珍惜此次锻炼机会,将美育浸润行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紧密结合,用艺术之美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助力边疆美育高质量发展。

4 个月的时间,云南艺术学院第四轮支教师生在富宁县、红河县的 20 所中小学开展美育教学、课程开发、社团建设、课后服务、艺术展演、校园文化建设及美育课题研究等工作。

2 月 28 日,富宁县教体局召开第四批美育浸润计划师生座谈会,与云南艺术学院支教团共话美育发展,并对后续工作进行了梳理和部署。

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教师徐小云作为驻点带队教师迅速行动,带领支教团与派驻学校建立了联系,到各支教学校进行走访调研、巡回听课、交流探讨,以求准确把握各派驻学校的教学现状和实际教学需求。在此基础上,徐小云指导支教学生认真备课,深入研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编写教案。她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及学生特点,将当地民族文化与艺术课程相结合,开设艺术专项课程、兴趣小组等多元化教学活动。她要求支教团迅速转换角色,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积极投身驻点学校的美育课程建设,为美育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美术学院支教团队立足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以美育赋能边疆教育。杨小平同学以田蓬镇“民先队”革命史为素材,通过组织革命根据地实地写生与历史场景再现,将先辈们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熔铸于艺术实践,使学生在描摹红色记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传承革命薪火。这种在地化美育探索,让地方革命文物活化为生动的育人载体,实现了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罗旺同学在田蓬中心小学支教期间,组织学生参与部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学雷锋纪念日带领学生践行奉献精神,登上狮子山主峰追寻英雄足迹,于南疆红领巾辅助站感悟戍边战士的担当情怀。通过“红梅精神”美术课程,将革命艺术资源转化为育人素材,以红梅赞主题画作、毛泽东咏梅诗意画等经典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传承梅花傲雪凌霜的品格,为边疆学子树立起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坐标。行至归朝镇中心小学,作为“洞楼惨案”遗址所在地,毕志杰同学则组织学生们结合历史文献资料,通过革命主题墙绘创作活化历史现场,以艺术创作重构红色场域,使承载血火记忆的砖墙成为流动的思政课堂。这种沉浸式美育不仅让革命记忆可视化,更通过共同创作实现精神共鸣,使抗争精神在描摹历史图景的过程中自然浸润少年心田。

4 月 7 日,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支教团走进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面对身体或智力有缺陷的孩子们,师生以色彩为桥梁,开展了一场以“艺绘青春梦”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 。孩子们以独特视角描绘心中世界,用色彩编织出充满童真的画作,在共同创作中,这场双向奔赴的美育实践,让艺术成为照进特殊教育的温暖之光。

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云南艺术学院支教团师生躬身力行,不仅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边疆教育的沃土,更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淬炼出艺术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未来,云南艺术学院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让美育之花在边疆绚烂绽放,为教育强国、强省建设贡献云艺力量。

文字 :张晓玲 魏湘然 图片:徐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