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前,我国第一条长输油气管道——克拉玛依至独山子管线在戈壁荒原上拔地而起,不仅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以运定产”的被动历史,更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为国家西部地区能源动脉的崛起,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回望这段荡气回肠的创业史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工程的竣工,更是一曲新疆石油人用热血与智慧谱写的时代壮歌。
20世纪50年代的克拉玛依,物资匮乏、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石油建设者们面对的不仅是技术空白,还有极端环境的考验。没有成熟经验,大家就靠双手摸索——
压扁钢管,发明出“加热胀圆法”;寒冬沥青凝固,团队创新“移动式沥青锅”;焊工们将日焊接口从6个提升至30个……这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土办法”,背后是“宁可瘦掉十斤肉,也要管线早投产”的信念。可以说,147千米的管道,每一米都镌刻着石油人“自力更生、攻坚啃硬”的铮铮誓言。
如今的新疆油田,油气管道网络纵横千里,年输油能力较当年增长百倍,但面对困难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始终未变。站在新起点上,我们更需铭记:无论技术如何迭代,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无论条件如何改善,锐意创新的勇气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