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工程,也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之大计。当前,国有施工企业理想信念教育中还面临对多元化思潮的认识不到位、教育手段和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教育内容与职业场景衔接不足等现实困境,笔者认为,需要在文化传承、穿透考评、学用结合等方面着手,引导年轻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激发工作热情和担当精神,以高质量理想信念教育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国有施工企业年轻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1.是树牢爱党爱国意识的铸魂工程。年轻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战略性基础工程。年轻干部能从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等党的百年精神谱系中汲取养分,进一步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当中,以“赤子心、兴邦愿、献身行”的自觉走好爱党爱国“践行路”。这是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战略工程。
2.是育强接班人和后备军的薪火计划。当前传统基建正加速向“新基建”转型,“80后”“90后”干部日益成为中坚力量,其职业素养与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理想信念教育确保年轻干部在“人生之图”中找准个人坐标,在关键时刻、“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豁得出来、冲得上去”,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动能。
3.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战场防线。年轻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孵化器”。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年轻干部跳出“短期功利主义”局限,让年轻干部感悟前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塑造其“工程报国”的使命感,在面临“保姆式”围猎、权力寻租等复杂环境下,始终站稳“国有资产守护者”的立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年轻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原因分析
1.对多元化思潮的认识不够到位。受“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加之施工行业高强度工作、集体生活等特点,部分年轻干部的心理失衡加剧,“快速晋升”“高薪跳槽”被视为成功标准,甚至个别出现了对“隐性奖金”“灰色收入”追崇,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个人权益意识与传统奉献伦理产生碰撞,传统的“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等教育理念在直面新思潮解决新问题时显得落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主流教育的话语影响力被削弱。
2.教育手段和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当前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考核多停留在“参加次数”“学习心得”等表层,能够针对日常教育情况、职业晋升及评价、违纪违法行为等多个维度建立起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较少,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可视化、可量化”程度不高,导致了个别企业管理者认为“业务达标即合格”,将理想信念教育视为“软任务”,忽视思想建设的长效作用,致使教育趋向形式化打卡。
3.教育内容与职业场景衔接不足。传统教育未结合基建行业特点,年轻干部较难从“铁道兵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企业精神谱系中感知理想信念的现实意义,导致认知停留在表层。此外,部分企业典型人物往往被塑造成“高大全”形象,缺乏对“青年项目经理成长困境”“技术攻关失败经历”等案例的真实呈现,使年轻干部产生“难以企及”的疏离感。
三、加强年轻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思路探究
1.强化文化传承浸润。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文化资源和有效支撑,两者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在育人的内容上是互通的。积极建设理论学习、技能培训、文化活动等平台,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和思想教育载体,能够有效构建年轻干部交流沟通渠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政治觉悟。一是实施“文化毛细血管工程”,在施工一线构建“三微”浸润网络。微场景:在安全帽张贴“价值观二维码”,扫码即可获取企业文化案例解析。微仪式:在工程关键节点举行“文化接力仪式”,传递铁道兵精神火炬。微叙事:开展“我的工程哲学”短视频大赛,鼓励用视频记录技术攻坚中的价值观实践。二是创建“韧性成长支持网络”。线上解忧,设置匿名树洞、心理测评等服务,建立“早知道”失败案例共享库,鼓励匿名上传决策失误案例,转化为组织警示教育资源;线下护航,在项目设立“青年书屋”“发汗教室”,配备书籍、健身器材等设施,开展“青年之家”建设。三是实施“家庭关怀计划”。针对长期外派青年定期提供子女教育、老人健康等咨询服务,同步开展“家属开放日”活动,增强归属感。
2.升级穿透式考评。要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实施穿透式考核机制,多层次、多角度考察选拔理想信念坚定的优秀年轻干部,关注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疏通思想“堵点”,匡正认识误区,提高干的劲头。一是推行“成长护照+五年跟踪”档案管理。建立电子化“成长护照”,全程记录理论学习、重大任务表现、廉政承诺等数据。实施“五年跟踪评估”,将理想信念稳定性作为职务晋升核心指标,实现“一时表现”向“一贯常态”转变。二是建立“政治导师+问题清单”互动机制。为每位年轻干部配备“政治导师”,政治导师一般由项目部党支部书记担任,重点辅导意识形态研判。定期开展“青年思想动态热力图”匿名问卷,针对价值困惑组织“工棚夜话”答疑,形成“需求采集—精准回应—效果评估”闭环。三是实施“红黄蓝”动态预警机制。构建“政治定力+项目攻坚力+成长潜力”三维评价模型。对理想信念波动、作风问题苗头启动“黄灯预警”,采取谈心谈话、岗位调整等措施;对严重偏离者启动“红灯退出”机制。
3.贯通学用耦合路径。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科技手段,立足沉浸式学习,增强职业场景嵌入、突出企业内容适配。一是构建“分层分类+场景嵌入”的理论供给体系。按工程类型(铁路、公路、房建、市政等)定制“必修+选修”课程包。必修课聚焦党章党史和创新理论,选修课聚焦场景嵌入,如“盾构先锋”工地微话剧,VR“重走铁道兵创业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叙事,增强情感共鸣。二是构建“AI+理论”智能学习系统。深化“DeepSeek+理论学习”模式,推送智能学习方案,整合学习资源,充分利用总部制度大模型,匹配岗位所需知识体系和制度要求,用数字动能激活理论学习效能。三是打造“企业版红色基因库”特色课程。挖掘企业历史中的红色工程案例,打造企业红色云展厅,讲好党的故事、企业故事、人物故事,运用现代传媒技术,深挖企业红色文化资源,推动企业文化展厅的数字化转型,将历史文字和图片转化为融媒体产品,推动开发行业化理论微课,如深基坑施工中的唯物辩证法,实现哲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具象转化。只有理想信念教育照进了身边的具体案例,先进故事与自身工作场景高度重叠,理想信念教育才会变得更加可感、可知,年轻干部也更容易“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