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省华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华建报》

晨光映匠心,砼筑写春秋——记扬建集团三分公司项目经理祁伟

作者:(栾佳丽)    
2025-05-06     浏览(15)     (0)

文章讲述了扬建集团项目经理祁伟在建筑行业扎根17年的故事,他带领团队在朴席服务区项目冲刺竣工,用匠心打造精品工程,展现了新时代建设者的精神风貌。


“服务楼的窗框上午什么时候能到?办公楼的工人今天怎么没上全?”早晨7点,祁伟的声音混着晨雾,在对讲机里格外清晰。这是朴席服务区项目冲刺竣工的第66天。

作为扬建集团三分公司项目经理,这已是他扎根建筑行业的第17个年头。从2008年毕业加入扬建集团,到如今捧回2024年度“建工之星”奖杯,这位85后项目经理用一座座精品工程,在钢筋水泥间浇筑出属于新时代建设者的匠心答卷。

从青涩学子到“扬建工匠”2008年夏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祁伟走进扬建集团,成为一名施工员。“那时候工程很多,我们土木专业毕业后就业率很高。”初到工地,白天老师傅们常看到这个戴眼镜的小伙要么带着图纸扛着仪器在基坑里测量,要么蹲在路边测坍落度、做混凝土试块,晚上大家下班了他还在办公室补当天的工序资料。“那时候测个标高都要反复复核几次,生怕数据不准。”祁伟回忆道。

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快速成长。2019-2020年,在扬州迎宾馆改扩建项目中,担任项目负责人的祁伟面临首个重大挑战:在狭小的空间里,既要保证迎宾馆正常营业,又要保护好场地内的古树和回廊,怎么确保工期目标实现呢?他的团队会同项目管理、设计单位积极协调各专业施工单位、材料商和劳务队,狠抓质量安全与文明施工,提前制定计划方案,保证24小时沟通无障碍,现场问题及时解决,计划偏差及时纠正。该项目最终保质保量、安全无事故地按期交付,并荣获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奖,成为祁伟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创新攻坚的“技术派”2009年,祁伟升任项目技术负责人。从2009年至2017年,从西区虎豹郡王府三期至六期的别墅区、景观小高层,到江广智慧城13米的深基坑、100米超高建筑、38米跨网架屋面、1.2万平方米单元式玻璃幕墙,再到高邮清水潭旅游度假区项目,每一期工程均荣获省市级新技术应用奖及优质工程奖。

2021年,建筑业面临严峻挑战,项目减少但对管理水平要求更高。对祁伟来说,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还要提前工期、做好业主和相关单位的服务工作,同时抓好项目成本控制为公司创造效益。如今,从西区到东区、从湾头到汊河、从瘦西湖到清水潭,这一座座折射着云影天光的优质建筑,已成为扬州城市发展的科技地标。

“祁经理是我师父,大家私底下关系很好,但谈到工作管理和技术攻关时就变得很严格。还记得他青干班学习后对我提的‘七个凡是’:凡是工作,必有目标;凡是目标,必有计划;凡是计划,必有执行;凡是执行,必有结果;凡是结果,必有责任;凡是责任,必有检查;凡是检查,必有奖罚。”朴席服务区项目总工小刘记忆犹新。

由于种种原因,朴席服务区项目原本12个月的工期被压缩到8个月。面对仅240天的极短工期,祁伟团队集思广益,创造性地引入新模式:东侧服务区主体建筑较多,先行施工建筑主体;西侧服务区同步先行施工室外道路、停车场及管网。第一阶段两侧完成后,东侧服务区再施工室外道路、停车场及管网,西侧服务区同步施工建筑主体,最后统一施工室外绿化、亮化及标识标牌等工作。

大家都评价他:“这就是新时代需要的‘技术型管理者’。”

工地上的“严师”与“兄长”在三分公司,祁伟算得上是个“老同志”——不是年纪老,而是技术经验丰富、带过的徒弟多。从担任技术负责人以来,他带过的新进大学生两只手都数不过来。这些年轻人现在也都分布在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2017年春天,祁伟第一次以项目经理身份组建团队时,施工员小刘和小孙正式加入。七年过去,这对90后“黄金搭档”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负责人和项目副经理,他们的成长轨迹成为祁伟人才培养理念的最佳注脚。

祁伟在项目部有两个习惯:每天下班后组织管理人员开会,总结当天工作中不到位或遗漏的地方,部署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尽量做到今日事今日毕、问题不隔夜;每周末,他要求组织一次分享交流学习会,技术、安全、质量的相关负责人相互交流规范、图集和经验,哪怕是施工员也可以带着大家学习测量仪器的使用。

缺席家庭的“建筑诗人”祁伟的抽屉里放着许多本施工日志,承载着他在工地上的每个日夜。在其中一本的扉页,他的妻子这样写道:“你筑广厦千万,我守灯火一盏。”17年来,他参与的项目遍布扬州东南西北,但父母、妻子和女儿的一些重要纪念日却屡屡缺席。

从虎豹郡王府的曲径通幽,到扬农大厦的科技幕墙;从青涩的技术员到“建工之星”,祁伟用17年光阴诠释了“建造即创造”的职业信仰。

五一劳动节前夕,他正带领团队在朴席服务区奋战,争取尽快交付。透过阳光,祁伟站在已具雏形的建筑前,手中的图纸在风中轻轻作响。远处,工人们正有序地赶工,机器的轰鸣声与国道上的车鸣声交织,奏响了一曲建设者的晨歌。

“建筑是会呼吸的生命。”祁伟望着即将竣工的项目,语气平静却坚定“我们留下的不只是钢筋水泥,更是城市的记忆和未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