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踏上小学教师岗位起,而后步入大学,攻读师范专业,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学任教…… 在我近四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基本上一直担任着班主任之职。担任教师这么多年,我始终在思索一个问题。在我看来,教书与育人乃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整体。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既离不开教书,也不能忽视育人。二者的重要性难分伯仲。在教育进程中,无论是脱离了育人的教书,还是脱离了教书的育人,皆为不完整的教育过程。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言:“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价值观唤醒。”因此,素质教育理应成为中学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我看来,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人生最为单纯、真挚的阶段,同时也是变化最多、环境最为复杂的时期。学生的基本素质决定了他们走向社会后,会成为怎样的人。
学生从学校里毕业后,他们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素质的养成,甚至可以决定他们的职业乃至命运。作为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坚持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道德修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基石”是否牢固。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当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不可否认,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学习能力与习惯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作为教师,需要重视并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理解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并注重个体的发展。同时,还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及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成绩,持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似水流年,匆匆逝去。转眼间,我离开教坛已有十六七年了。我见证了一批批孩子的成长,也看到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劳动者。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如何呵护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将他们教育成才,依旧是新时期老师们研究的课题。择一事,终一生,愿每一位教师都能不忘初心,把成为“大先生”当作自己的目标,作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典范。
(作者系附属中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