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阳市湖溪镇坚持工业和文旅产业“双轮驱动”,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强村富民上走前列,加快打造和美乡村示范镇、文旅型美丽城镇样板镇、共同富裕先行镇。在新时代背景下,乡镇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面临着技术、人才和资金的多重挑战。为破解难题,智能制造学院党总支以“博士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为主体,携手东阳市湖溪镇开展“D521”校企地党建联建,赋能乡镇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共同点亮“红色朋友圈”,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新路径。
一、“D”博资源链,搭建驱动系统,突出党建联建引领力。
智能制造学院第二支部积极构建以党建为核心的“D521”驱动系统,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智力、政策、资金于一体的资源链,以此作为推动乡镇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升级的强大引擎。该系统旨在整合学院的“智力资源链”、地方政府的“政策资源链”以及企业的“资金资源链”,通过三链联动,将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从而加速乡镇产业的数字化进程。
在“D”(Doctor)博士层面,智能制造学院第二支部对湖溪镇400余家企业进行了细致的企业调研,并选定2024年的“黄江农业渔业数字工厂”作为重点发展项目。为此,支部特别选派了20余名党员博士教授,成立“先锋书记工作室”,深入企业,开展实地工作。这些高层次人才的介入,不仅提供了专业的社会服务,更是在企业中发挥了带头引领的关键作用,为乡镇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强劲的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
二、“5”方保障环,构建控制系统,激活产业新质生产力。
依托与湖溪镇党建联建平台,融合企业资源,搭建党建高地一是在“党建互学”上深化交流;二是在“人才互通”上深化交流;三是在“项目互联”上深化交流。在党建品牌打造、产业发展规划、科技设施农业等方面高度融合,提升校地合作党建引领力、人才集聚力、发展驱动力、精神凝聚力、维稳保障力,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全力为社会事业提质增效。
“5”即政策、资金、技术、人才、机制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的保障体系,依托中国制造的政策优势、凭借智能制造学院”全国智联产教共同体”平台,为乡镇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政策保障:依托中国制造的政治优势,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这些政策为乡镇产业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政策支持,确保了产业升级的顺利进行。
2、资金保障:在资金方面,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借助全国共同体共建项目的推进,为乡镇企业提供一定项目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产业升级。
3、技术保障:黄江渔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引入绿色智能生产方式和低碳技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技术的进步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4、人才保障:项目团队由智能制造学院的博士团队,涵盖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等多个专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水产养殖的数字化采集、智能化监控与自动化管理,为乡镇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技术指导。
机制保障:建立和完善了一套促进产业升级的机制,包括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等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确保产业升级的系统性和长效性。
三、“2”管推进轨,共创数智系统,锤炼高校人才实践力。
该项目入选金华市揭榜挂帅项目,立项校级挂帅项目,项目实施显著提升了团队的技术、协作和社会责任感。博士团队在物联网、数据分析等领域能力显著提升,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核心期刊10余篇,获专利8项,入选东阳市专家智库3人,相关党建课题1项、获省优秀教师、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产教融合名师奖、金华市八婺金匠等省级奖项10余项。项目实施增强团队沟通协调能力,成果的应用激发了团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1”个核心靶,发挥赋能系统,赋能党建业务聚合力。
本项目紧扣一个核心目标,致力于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的双向促进和深度融合,以此助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通过精准发挥赋能系统的作用,我们成功地增强了党建与业务的聚合力,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的同频共振。
项目成果丰硕,获得了东阳市科技局、农业局的立项,建立了校镇产学研实践基地,深化了校地合作,举办了10余次技术服务交流,为超过500人次提供了宣传培训,有效提升了当地居民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在项目成果转化方面,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荣获校赛挑战杯奖项6项,新苗人才计划立项2项,获得专利1项,以及省“互联网+”铜奖1项。项目还成功吸引了约150万元的横向经费支持。黄江农业养殖效率提升了30%,黄江公司荣获全国渔技推广示范县科技示范基地称号,并被推荐为省级党建联建的典型案例。
智能制造学院教工第二支部与湖溪镇的“D521”校企地党建联建项目,不仅点亮了“红色朋友圈”,更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乡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展现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教工第二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