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佳大学生”的评选,都是校园里最耀眼的星辰盛会,而那些脱颖而出的身影,正用各自的故事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史诗。今天,让我们走进三位长理学子的奋斗轨迹,感受他们以汗水为墨、以坚持为笔,在青春卷轴上镌刻的璀璨光芒。
踏实求学 科创筑梦
在学校第二十届“十佳大学生”决选现场,土木学院桥卓2101班的王佩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大学四年,她以专业第一的姿态领跑,平均绩点3.95的成绩单上,70门课程满绩的纪录令人惊叹,最终以综合第一的实力直博同济大学。国家奖学金、全国先进成图大赛一等奖等7项国家级荣誉加身,她用实力诠释着“优秀”的模样。
谈及学业密码,王佩将自己比作钢铁——需经千锤百炼,方得坚韧锋芒。“学习无捷径,唯踏实而行。”从材料科学的微观世界到结构力学的宏观建构,她始终以钻研为刃、以思考为盾。为了抓住课堂的每一寸知识,她总是坐在第一排,让目光与老师的讲解无缝对接;课前预习的习惯如同一把钥匙,打开课堂理解的大门;课后的归纳总结,则像工匠雕琢玉器,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体系化的知识宫殿。“step by step”的座右铭刻在心底,她用行动诠释着“慢慢来,反而更快”的哲学。
在科创的战场上,她以钢结构的棱角直面挑战。先进成图大赛的计算机绘图考验,曾让初出茅庐的她手忙脚乱:3小时的限时绘图,从二维平面到三维建模的思维跨越,每一道线条都是拦路虎。但她选择用暑假的时光闭关修炼,与伙伴相互打气,向学长学姐虚心求教,让鼠标成为手中的画笔,在屏幕上勾勒建筑的灵魂。每天两张图的练习量,夜晚复盘时的灯火通明,让她从建模小白蜕变为国赛一等奖得主。“那些在图纸前熬的夜,最终都成了照亮前路的光。”她深知,科创的锋芒背后,是千次万次的打磨,是师长的指引与榜样的力量。
勤勉逐光 创新致远
物电学院的吴晗玉,用60门课平均分 90.75、39门满绩、平均绩点3.85的亮眼数据,勾勒出属于自己的逐光轨迹。连续两年校级特等奖学金的荣誉背后,是实验室里凌晨的灯火,是习题册上密密麻麻的推演,是“值得吗”的自我叩问与“值得”的坚定回应。
她不仅要自己发光,更愿成为照亮他人的火炬。“小小科学家”志愿活动中,她用有趣的物理实验点燃孩子们的科学梦想;暑期“三下乡”的邵阳新宁之行,她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水位报警器,让科普成为防汛的“智慧堤坝”;作为下班党员,她化身学弟学妹的“成长导师”,用经验与热情解答困惑,让光的链条不断延伸。
然而,她的字典里从没有“舒适圈”三个字。大一加入院团委设计部,从钢笔工具都用不熟练的设计小白,到能独立创作精美海报的“设计师”,每一道线条的流畅背后都是无数次的修改与坚持。大二投身“听音识谱”创业项目,每个周末在云塘与金盆岭校区间的奔波,与团队成员的方案推演、模型调试,从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到网页Logo的设计,她在未知的领域里摸爬滚打。当项目斩获20多项竞赛奖项,当公司获得100万元融资成为学校重点项目,她终于明白:突破自我的勇气,才是成长的最佳催化剂。
在她眼中,学业、志愿、创业的经历如同电路中的元件,相互连接成独特的人生版图。未来,这位电子世界的“破壁者”将继续在“芯”火相传中,让青春的电流永不间断。
深耕专业 厚积薄发
材料学院的王金哲,带着对工科的热爱踏入长理校门,却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遭遇“拦路虎”——高中未学化学的他,初入大学便感受到学业的重量。但这份挑战,反而成为他攀登高峰的垫脚石。
为了啃下专业课的硬骨头,他开启“预习+课堂+追问”的三重学习模式:课前通过网课自学、教学平台预习PPT,将疑问详细记录;课堂上紧跟老师思路,比对预习中的困惑;课后第一时间向老师请教,让知识点在追问中清晰成型。“老师是最好的引路人,每一次提问都是一次认知的升级。”他如是说。
对数学物理的热爱,让他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公式海洋里流连忘返。他喜欢深挖教材中的基础理论,从根源公式出发推导拓展,让知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自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课程,如同为思维插上翅膀,让他在解决工科问题时更具洞察力。即便面对难度高、时间紧的小组作业,他也能兴致盎然,将其视为思维碰撞的盛宴。
在无机专业的学习中,他以联系观为 “金钥匙”,将材料性能、结构、工艺、使用效能串联成网,让理论在实验中“活”起来。这种活学活用的智慧,让他在大学前六个学期斩获平均学分绩点3.86的佳绩,7门核心课程近乎满分,为保研之路铺就坚实基石。
在长理的沃土上,这样的青春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他们用踏实筑就地基,用创新搭建框架,用热爱点燃灯火,让“十佳”的称号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愿每一个长理学子都能以他们为镜,以梦为马,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书写属于青春的璀璨篇章。(学生记者 冯识途 张荣方 邹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