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信阳近郊,金黄的芥菜花海随风翻涌,像在大地上铺开一张流动的碎金毯。在这片耀眼的明黄色里,几袭白大褂格外醒目——信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衡双平正带着研究生弯腰观测芥菜表型,田间试验记录已被泥土染成斑驳的棕褐色。这位把实验室建在田埂上的博士和他的团队已在此坚守了1093个晨昏,最终破译出BjA06.GL1和BjB02.GL1基因调控的芥菜防御蚜虫密码,让中国原生的芥菜智慧在国际顶刊《Horticulture Research》绽放异彩。
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他和作物遗传育种的“浪漫叙事”
衡双平来自山西,太行山的巍峨壮阔孕育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自幼,他便对土地上生长的作物充满了好奇。怀揣着对农业科学的热爱,他一路南下踏上了求学之路,来到九省通衢的武汉,一头扎进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知识海洋。实验室里,他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反复钻研各种实验数据,仔细观察油菜的生长特性。每一次基因的分析,每一次杂交实验的尝试,都像是他与油菜之间的一次亲密对话。尽管求学的道路充满了艰辛,但他对作物遗传育种的那份初心从未动摇。学成后,他义无反顾选择扎根信阳,这片大别山脚下的热土为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和实践空间,更承载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他用试验田的精密数据呼应山野间的红色回响,为这片热土注入新的活力。
从油菜地到芥菜田,科研接力棒的别样传递
“芥菜和油菜虽然同属十字花科植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物种。”衡双平面对记者提问时解释道,“我们可以形象地说它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弟。我的导师傅廷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在油菜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这番话背后,是一段科研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衡双平在导师研究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了与油菜同科的芥菜,探索这一古老野菜的现代价值。从油菜到芥菜,不仅是研究对象的转变,更体现了农业科研工作者既扎根传统又开拓创新的科研智慧。正如衡双平所说:“农业科研就像一场接力赛,我们要在传承中寻找新的突破点。芥菜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中重要的蔬菜、调味品和油料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其营养价值研究和品种优化正在为绿色农业发展开辟新路径,而这正是科研薪火相传的最好见证。”
从小意外到大发现,表皮毛抗虫密码破译背后的细节控
在试验田里,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芥菜品种——油用芥菜、叶用芥菜、茎用芥菜、根用芥菜、薹用芥菜……它们形态各异,而引起科学家注意的,却是叶片、根茎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有毛的蚜虫少!”——这句来自本科生的田间闲聊,成了揭开芥菜抗虫密码的关键线索。去年,衡双平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时,几名学生在观察时发现,多毛的芥菜品种上蚜虫数量明显较少。这个细微的现象,被这位“细节控”教授敏锐地抓住,并由此展开深入研究。为了验证这一发现,团队对多种芥菜的表皮毛形态进行了系统性分析,通过材料筛选、F2群体构建、BSA分析及比较测序,成功克隆调控表皮毛形成的同源基因BjA06.GL1和BjB02.GL1。并借助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双基因敲除,最终证实BjA06.GL1和BjB02.GL1基因直接调控叶片表皮毛的形成,有助于提高芥菜的抗蚜虫能力。
记者在田间采访时,短短一会儿就被蚊虫叮得难以忍受,而学生们却笑着说:“我们老师对花粉过敏,严重时甚至住过院,但他还是坚持下田。”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与坚守,让这项看似偶然的观察发现,最终成为一项重要的科学突破。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那些照亮科研路的同行力量
“科研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这是衡双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他的团队已发展成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科研梯队:5位博士、10位硕士,还有30余名朝气蓬勃的本科生。团队骨干毛光志博士、曹博宁博士为记者介绍了团队的整体情况。“通过精细的专业分工,每个成员都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挥所长,大家目标一致、配合默契,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两位博士表示。这种高效的协作模式背后,是学院强有力的支持。学院党委书记李刚和院长饶本强等领导不仅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科研进展情况,更在实验用地协调、仪器设备配置等关键环节给予全力支持。“我们学院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李刚讲道,“我们拥有多个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例如荆胜利教授团队专注于分子遗传学,于同雷教授深耕动物分类与生态研究,徐永杰教授团队主攻动物分子遗传学,许威博士团队则致力于农产品加工及贮藏技术研发。”值得一提的是,衡双平的妻子在我校任职,在科研与生活的平衡上给予了他莫大的支持与深深的鼓舞。正是这种多学科交叉、老中青结合,家庭与学院共同构筑的良好科研生态,让团队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从"科学试验"到“学术带娃”,这位教授立志育人与育种"双开花"
在生命科学学院耕耘数载,衡双平始终将“立德树人”视为最崇高的使命,最珍视的莫过于见证学生的成长成才。“马上又有一名学生要去读博了!每当收到学生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喜讯,那种欣慰之情总是溢于言表。”他动情地说道,“科研工作者最宝贵的财富不是专利和论文,而是培养出一批批超越自己的学生。”这位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目光始终望向更远的未来。谈及科研规划,衡双平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们的育种目标之一是培育具有天然‘抗虫属性’的新型芥菜品种。想象一下,未来农民可以少打甚至不打农药,消费者也能吃到更健康的蔬菜。”衡双平描绘着心中的蓝图,“这既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也是对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带领团队工作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从基因筛选到性状改良等关键环节寻求突破。正是这种将科学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科研精神、学术理想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科研态度,让他的团队在科技兴农创新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