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季康松)4月26日,全国首届外语类高校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浙江外国语学院召开。会议聚焦外语类高校教育学科建设,引领学科交叉融合再创新,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和吉林外国语大学等外语类高校联合发起,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承办。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教育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孙绵涛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名誉院长秦惠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原主任陈玉琨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黄芳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窦心浩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院长吴岩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惠胤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郑白玲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龙洋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孙华教授,吉林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林永柏教授,以及60余名专家学者、外语类高校教育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承担教育学科建设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会。秦惠民主持开幕式。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解决教育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提升教育学科建设水平,是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外语类高校,如何充分发挥多语种、多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构建适应知识创新与科技变革的教育学科建设新生态,有力推动教育学科转型升级,是我们必须要破解的时代命题。”宣勇在致辞中介绍了浙外教育学科建设的探索实践,他指出此次会议将有利于加快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推动打通学科壁垒,实现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主旨报告环节,陈玉琨教授以“AI时代的学科建设”为题,指出人工智能正推动高校学科从“垂直细分”向“交叉融合”转变,教学重心正由知识传授转向能力重构,科研方式与学术伦理也面临深刻变革。同时,数字鸿沟加剧与终身学习兴起对教育体系提出新要求。他建议外语类高校加强AI与语言融合课程,优化翻译教学,培养具备跨领域素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