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报》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
学习贯彻省委书记刘宁来校调研讲话精神

作者:校宣    
2025-04-15     浏览(23)     (0)

河南大学大力推进“123人才强校工程”,加强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引育力度,加快推动人才结构根本性转变,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刘宁书记调研河南大学并强调了立德树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师生们表示将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上接第一版)大力推进“123人才强校工程”,加强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引育力度,深化人事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坚决破除“四唯”,持续推进人才评价改革,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加快推动人才结构根本性转变,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学生处处长、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樊小勇表示,省委书记刘宁来校调研,充分体现了省委对学校加速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视和深切关怀。刘宁书记在调研中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校园安全底线,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听党话、跟党走,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时代新人”,作为一名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唯有努力前行。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而神圣的事业中,要深刻回应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要求,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快构建“AI+思政”河大新范式,以“标准引领+网格定责+制度保障”工作体系坚守校园安全底线,以“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业务精湛”工作队伍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以“勤奋+细致+恒久”工作作风重塑服务育人新格局,以终为始,奋勇争先,着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培育时代新人。

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胡彬彬表示,省委书记刘宁调研河南大学指导工作,让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要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系统集成”的核心要义,一是守科学精神之正,革新科研组织模式。坚守“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设立“基础研究特区”推动自由前沿探索,组建“大科学工程中心”开展建制化目标导向科研,建立“双轮驱动”科研组织新模式。二是守实际贡献之正,更新科研方法体系。坚持提升科技创新的实际贡献,着力构建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的“四极”科研新范式。三是守学术价值之正,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建立“学术原创性-技术突破性-社会贡献度”三维评价模型,纵向贯通“基础-应用-转化”创新体系,横向搭建“学科-平台-产业”协同网络,实现科技创新能级跃升。

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蔡建东表示,刘宁书记的调研讲话对我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省委对我校“双一流”建设的殷切期望。人文社科研究院将紧密围绕讲话精神,加强高水平有组织科研,优化科研组织模式,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积极性。同时积极搭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把省委嘱托转化为推动河大社科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为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注入强劲人文动力,在服务地方、服务河南、服务国家中彰显河大社科担当!

文学院院长武新军表示,刘宁书记在河南大学调研时指出:“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在这方面我们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社会需求和学生情况,对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研讨和修订,把培养目标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建立更为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把学生从“绩点”、“保研”等过于功利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具有倾向性的急功近利、消极无为等思想;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知行合一”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使学生在笃行践行中寻找自我价值,巩固与家乡、国家的情感联系,从而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乔石豪表示,省委书记刘宁同志来校调研,对我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发展、科技创新等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对于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出版学院而言,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双一流”建设方面,学院将整合资源,利用好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与出版学院的优势,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推动融媒出版、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口语传播等特色学科发展,进一步完善博士学位点建设;结合智媒时代人工智能新趋势,学院将继续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原沃土,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与出版学科体系和培养高层次传媒出版人才中展现河大担当;强化“党建+”活动,构建“党委统筹-支部发力-党员示范”三级联动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同频共振,为建设具有中原特色的新闻传播与出版学科高地贡献力量。

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谦表示,刘宁书记来校调研讲话高屋建瓴,为学校的发展锚定航向,令人倍感振奋。作为河南大学的一名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在我校“双一流”建设新征程中,新工科是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助力地方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立足“双碳”目标,推动储能材料、智慧能源等新兴学科交叉融合,正是以行动响应省委对科技创新“顶天立地”的期待。刘书记讲话中提出守正创新、系统观念,为能源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法论。作为新工科学院,我们既要以“守正”筑牢根基,加快传统能源学科智能化升级,又要以“创新”开辟赛道,布局氢能、太阳能、绿色低碳过程等前沿方向;既要用“系统观念”统筹学科链、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在育人实践中,我们将大胆改革创新,深入落实2+2+N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探索学院+研究院+基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范式,努力推进课程体系与教材改革,培养“厚基础、强交叉、重实践”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地理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党委副书记赵威表示,4月1日,刘宁书记在张锁江校长和季波书记的陪同下,到河南大学调研,刘彦随副校长、傅声雷副校长、王家耀院士先后介绍了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建设与地理学科发展、空间基准全国重点实验室、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刘宁书记的调研指导让我感受很深。一、使命担当:地理学科经过百年发展,始终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勇于承担使命,取得了众多显著的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二、继续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刘宁书记说:“大学之大,不在于楼高,而在于大师级人才”,长期以来,地理学科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育结合,已经建成了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四青人才组成的结构合理的“金字塔”式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地理学科晋A及地理学科进国家一流学科夯实了基础。三、做好高端实验室平台建设:没有一流的学科平台做支撑,很难建成一流地学科。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不断创新,深化改革,学科平台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近年来,学部先后获批环境与规划国家教学示范中心、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空间基准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实验平台。此外,学部还有15个省部级自科及社科重点实验室,很好地支撑引领了地理学科不断迈向新台阶。四、致力于地方经济发展:地理学科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积极谋划,顶层设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部与兰考县委联合共建了国家乡村振兴(兰考)研究院,为兰考县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设计,也可为与兰考县具有相同或类似背景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五、强化立德树人助力高层次人才培养:地理学科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学院先后获批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标杆样板党支部,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国家级荣誉。弘扬科学家精神,立德树人深深的扎根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为一流人才培育,养成效力国家,怀国家情,做国家事,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高层次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总之,地理学科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正阔步向前,换道超车,挽起袖子加油干,为“双一流”建设及地理学科晋A和地理学进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奋力拼搏。

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王刚表示,省委书记刘宁同志到我校调研指导时强调,要坚持“四个面向”,持续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产出突破性标志性成果,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河南大学作为河南省高校双子星,深谋做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文章,加速推进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一流大学总目标。生物学学科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肩负着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社会服务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学院锚定一流学科建设和学科筑峰目标,谋划顶层设计、优化专业布局、明确发展路径、坚持高位推进,围绕逆境生物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实现了多个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河大方案。刘宁书记的讲话既是肯定更是激励,我们要准确把握学校“提质进位”的核心要义,将“三个一切”“七个根本性转变”办学新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钉钉子的韧劲、华山一条路的决心、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实现生物学起高峰。

医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王莹表示,省委书记刘宁的调研讲话高屋建瓴,不仅为我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更是为我校在服务河南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奋勇争先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机遇。2025年是我校“提质进位”年,河大医学人肩负着“让1亿河南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大学、享受高水平医疗”的初心与使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锚定学校确立的“强理振文,新工新医”总基调,全面发力“新医科”建设。在学科交叉中推动“医+X”深度融合,打造“研、教、医、产、转”创新生态,加速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将“大思政”理念融入医学教育全链条,构建“专业、思政、实践”立体化育人体系;坚持“人才强校”首战略,加大海外引才力度,以加压奋进、承压赶超、抗压突破的姿态,在国家“双一流”、河南“双航母”建设中,以终为始,向光而行,誓以努力之笔,谱写河大医学崭新篇章!

欧亚国际学院党委书记刘佳明表示,刘宁书记在调研我校时强调,“双一流”建设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发展特色,让我倍感振奋,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中外合作办学学院,我们将紧密围绕“四高四争先”,以“开放办学反哺本土创新”为路径,在“双一流”建设中彰显合作办学担当。一是构建立德树人“双循环”。立足国际化平台,将思政教育融入中外课程体系,以“红色基因+全球胜任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发挥学科建设“支撑力”。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优势,强化对学校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支撑,助力人工智能、绿色经济等前沿领域特色学科群培育,服务河南“创新驱动”战略。三是激发党建引领“乘数效应”。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发展,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通过多形式、多层面的中外师生交流促进文化互鉴,努力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样板。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表示,百年河大,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其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我们给刘宁书记一行汇报了学校组建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一路筚路蓝缕,先后入选教育部百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历史研究院合作共建黄河文化研究院,加强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地建设,构建黄河学交叉学科,推动黄河文化的教育普及和国际传播,服务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不平凡历程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当我们汇报到,我们在组织力量开展中华文明动力和文明基因标准物证的协同攻关时,刘书记问到,这个工作是覆盖全国的还是主要在河南的?我回答到,要通过标准物证实证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连续性,中原地区是核心和枢纽,河南是实证夏商文明、遴选标准物证不可取代的区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是黄河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河大,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扛起服务支撑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历史重任,开展高水平有组织科研,在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上,产出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成果。

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崔英粤表示,作为河南大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参与刘宁书记调研的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刘书记对新能源电池性能的细致询问,以及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期待,让我更坚定在“双一流”建设中要锚定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在团队协作完成电池组装的实践中,我深切认识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既要精进材料改性等基础研究,也要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作为中科院培养的博士,我将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精神融入河南大学创新沃土,在新能源方向开展校企联合攻关,助力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新能源学科高地。同时“立德树人”,在指导学生科研时注重培育“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学术品格与“敢啃硬骨头”的创新精神,通过重大科研项目牵引,让青年学子在解决“卡脖子”难题中实现科研能力与家国情怀的双重升华,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蓬勃青春动能。

教育学部2023级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姜凯星表示,扎根教育沃土,勇担育人使命。通过深入学习刘宁书记调研讲话,那句“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让我倍感振奋。作为教育学研究生,我深刻体会到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的重要性。在调研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我切实体会到教育研究既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也要扎根中原教育实践。这要求我们突破学科边界,在交叉融合中解决“真问题”,用创新成果回应时代命题。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我们更应牢记“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将“两个维护”融入学术追求。未来我将以“四有”好老师标准自我锤炼,让教育研究既有理论深度,更有育人温度。站在“双一流”建设新起点,我们定当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研究,在建设教育强省的征程中贡献青春智慧,用教育创新的星火点亮中原大地的人才星河。

历史文化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昕谦表示,刘宁书记的讲话让我深切感受到省委对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视,也让我对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历史文化学院的一名学生,我们将发扬百年河大历史传统,厚植家国情怀,扎根学术土壤,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不断以“铁塔牌”学子的精神激励自己,秉持“静水流深”的治学态度,继往开来,务实创新,践行“自信、拼搏、开放、创新”的新河大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建设者,为“筑峰”学科建设和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一代又一代河大人的不懈努力下,学校的各项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再创辉煌!(校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