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泰山学院 - 《泰山学院报》

泰山与凤山书院

作者:聂立申    
2025-05-10     浏览(24)     (0)

泰山及其周边是中国古代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代文化中心。书院教育是当地教育兴盛的重要载体,宋代之后书院遍地开花,其中肥城境内的凤山书院为明清时期文人学士治学悟道的场所,并成为当时社会发展及泰山周边书院的繁荣和山东儒学的推广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泰山及其周边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而且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其独具特色的泰山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思想、理论、智慧及学术成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期间,历代兴起的书院无疑成为反馈一地文化成就的重要载体和教育兴盛的晴雨表。

泰山地区古代书院教育,有籍可据的显事,当晚至宋代起算。宋代初年,在中央除仿唐代设太学外,还设有律算、书画、医学等诸学;这时的地方官学尚未恢复至唐代水平,但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至宋政权南迁时期,在范仲淹、王安石、蔡京等人的推动下,曾经出现过三次大办官学的运动。如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向宋仁宗奏请“精贡举”“兴学校”之议,提倡大兴州县官学,得到仁宗准奏。宋仁宗诏令各州县悉设官学,其教学人员称为教授,由州县所在地官员使者,择其属官充任,若仍不足额,还可聘请乡里宿儒充任。其间,泰山周边州县学的发展与昌盛就是宋代政策推行的结果。

除此之外,宋代之后教育兴盛的另一大表现是作为私学主要模式的书院遍地开花,如北宋时期创建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的泰山书院和之后创建的徂徕书院等就是此时期的杰出代表,故而现代历史学家钱穆曾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则充分揭示了书院兴起发展过程中其和当时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密切联系。纵观历史可以看出,无论是宋明朱熹理学、阳明心学的兴起,还是清代乾嘉汉学的发展,都是以书院为研究和传播为主的。

宋金、明清时期,泰山周边的肥城因境内山川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成为书院创建的绝佳之地。据相关文献记载,自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肥城一地创建的书院记有十余所,有大成书院、鸾翔书院、同川书院、岱南书院、育英书院、后山书院、东湖书院、孝堂书院和凤山书院等,其中较有影响的则是明代的大成书院和凤山书院。

凤山书院位于今肥城西南三十里的凤凰山玉皇阁下,山南另一书院则是创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年的大成书院。所处的凤凰山,原名为玉皇山(因山上建有玉皇阁),其海拔高度不高,仅有195米,但此处据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肥城县志》记载,传汉章帝时有凤凰集于此,故名凤凰山,加之该处周围物产富饶,山势“峻严从秀,古木茂林辉映”,成为明清时期文人学士治学悟道的良好场所,其形成的“书院秋风”,与牛山叠翠、孝堂夕照、清河晚渡、陶洞清幽、鸾台月夜、龙沼春霖、山寺晨钟,一度成为明清时代肥城八大景观之一,为当时社会发展及泰山周边书院的繁荣和山东儒学的推广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故清康熙十一年《肥城县志》载:“肥城境接邹鲁,乃圣人过化之邦也。古书院八景,炳灵合粹,宣耀成章,为方区之甲观。”

尤其幸运的是2012年2月23日,在肥城市桃园镇凤凰山上发现了清初《重修玉皇阁记》和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凤山书院》残碑,残碑记有“初咸丰十年九月南贼”“避难”“被杀伤者数”等只言片语,为我们揭开了清代中后期凤山书院不为人知的一段历史。

(作者系泰山学院历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