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报》

管理为犁 躬耕不辍

2025-05-15     浏览(28)     (0)

文章描述了教务秘书、科研秘书和人事工作者在校园管理岗位上的坚守、创新与奉献,他们在细节中守护着教学、科研和人事工作的正常运行,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师生体验,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他们虽不立于讲台,但却承载着校园信息的精准流转和高效对接,在管理岗位上坚守、创新与奉献,沉淀于琐碎日常中无声却坚韧的守护,如同校园夜空中的繁星,各自闪耀却又交相辉映。

细节至上的“课业经理人”

桌面上堆积的材料、手机上密集的未读提醒、电脑上跳动的数据……这些都是教务秘书的办公常态。“工作能替代咖啡让你瞬间清醒,”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教务秘书秦盈打趣 道,

“这份工 作很‘ 重’,一方面是工作量很重,另一方面这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桥梁纽带,不容一丝马虎。”课程和考试安排的精准无误,各类教学数据的统计填报,学生的学籍管理和课程建设材料归档,都需要在系统与纸质档案间反 复核 验,是 一项 容错 率极 低的 工作,细微疏漏就可能引发教学事故。“为确保教学质量,我们必须不畏繁琐,因 为教 学中 无小 事,不容 许任 何差错。”人文学院教务秘书刘曦面对老师们在上传教 学文 档和 期末 归档 考核 材料 的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常见问题,逐一耐心沟通进行自查、复查、抽查,从通知传达到后勤支持和流程协调,确保各项材料完整合规、流程无缝 衔接,高效协调 保障教 学成果顺利落地。

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教务秘书要像拼图大师般将任务分类。每年五六月份,他们既要确保应届毕业生论文答辩、毕业审核、档案归集 等工作万无 一失,又要 同步开展新生教学计划编制等筹备任务,每天都有接不完的电话、回不完的消息,这种多线程 作战 状态 也预 告着 每年 最热 闹的毕业季和 招录季“双季 交响”时分的 到来。“如何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师生体验?如何将碎片化的工作拼接起来?”新生入学教育时,他们主动了解学生对课程体系的疑问,实施分阶段 的“预告 培训”,在答疑解惑 的同 时有 效减 少咨 询压 力。 会计学院教务 秘书 安 然渐 渐发 现这 个岗 位是 一 个 充 满 创 造 力 的 领 域 ,“ 我 们 既 是‘流程执行者’,也是‘问题解决者 + 创新推动 者 ’,工作 价 值 不 仅 在于‘ 纠 错 ’,更在于‘ 预 防 ’,每 个 小 优 化 都 能 助 力 师 生顺畅前行。”

教 务 秘书 要 平 衡 系 统 性 协 调 与 人 性化服 务的博弈,“ 这项工作非 常考 验 跨部门协调能力,需在教务处、教师、学生间传递政策并落实,需要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灵活变通,平衡各方。”外国语学院教务秘书王 琰说道,“有时老师 质疑规 范要 求条目,还需要在坚持原则要求修改的同时,提供共情价值和力所能及的帮助。”

“每当看到学生捧着毕业证书的灿烂笑容 ,收 到同学的感 谢信,所 有的 疲 惫都会化作前行动力。”他们甘做默默耕耘的“教务匠 人”,用责任与 智慧 编织 着 教育工作的经纬线。

科研路上的“隐形筑梦师”

“十年光阴,扎根基层科研管理服务,最深的感悟就是‘平凡中的坚守’。”统计与 数据 科学 学院 科研 秘书 朱梦 雪提 到的“ 坚守 ”二 字 背 后 ,是 科 研 秘 书 们 面 对 师生 科 研 需 求 时 用 专 业 与 细 致 书 写 责 任 ,从 成果 审核 到项 目申 报,从 协助 教师 整理 资料 申报 科研 成果, 到为 学生 解疑 答惑 指 导 科研 方 向 ,“ 尽 管 繁 忙 且 繁 杂 ,但这 一路 上,也 见证 了无 数师 生科 研之 路上 的成 长与 突破, 那一 刻我 同样 感 到骄傲与自豪。”

“回复课题申报咨询、填写职称申报表格、核对人才申报数据……回过神时已到 饭 点,才 发现 杯子 里的 水还 没来 得及喝一口。”这是经济学院科研秘书周宇的日常写照。在谈及一天的工作时,金融学院科 研秘书张盛 丽聊到:“我 们的 工 作琐碎却 充实,需要及时 收发通知,提 醒老 师推 进 工 作;邀 请 国 内 外 专 家 ,收 集 论 文 ,筹备 学术会议;整理 数据、撰 写总 结与 申报 材料 ……”多线 作战 是常 态,既 要快 速分 辨任 务的 轻重 缓急, 又要 同时 推进 多项工作。

在 公 共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担 任 多 年 科研 秘书 的潘 洁,对 于学 院内 每一 位教 师的 科 研 领 域 以 及 专 业 方 向 都 了 如 指 掌 。“每当学 校发布新的 课题申报通 知,我都会 迅速 行动 起来, 深入 细致 地了 解相 关内容和要求,对可能参与申报的老师进行一对一动员。希望通过个性化的服务,确保大家的努力得到最大的回报,进而提高学院团队申报课题的成功率。”

科 研 秘 书 每 年 需 要 承 担 学 校 超 过 百场学术活动的筹办工作,从简单的学术讲座到大型的国际会议,都需要进行周密的准备 和服 务。 他们 在日 常实 践中 积 累 经验,逐渐掌握了“小 窍门”,高 效地组织 管理研究项目和学术活动,确保每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每一位科研人员的成长、每一份科 研成果的诞生、每一场学术会议的圆满,都藏着他 们无声的努 力,只 要用 心,平 凡岗位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价值。

管理服务的“桥梁建造者”

在依法治校的时代浪潮中 ,从 事法律事务的他们手持法律之尺,丈量校园治理的规 范,架 起制 度刚 性与 实 践 温度 的 桥梁。 他们 逐字 审核 一份 份合 同的 风 险 条款,耐心解答师生的法律咨询并提供专业建议,迅速响应、依法 处置 突发 的 法律 纠纷。“一个标点符号的疏漏,都可能埋 下风险隐患。”党委校长办公室孙伟在实际工作 中深 刻 认识 到高 校法 治工 作和 法 律事务的多元性与特殊性。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孙伟在繁琐的文件审查、沟通协调中始终保持严谨。当看到自己参与制定的制度成为学校管理的规范,或是帮助师生解决法律难题时,他充分感受到了职业价值的彰显。

人才发展的“成长之桥”、人际关系的“协调之桥”、制度落地的“政策 之桥”,人事工 作者 架 起的 是制 度理 性与 人性 温 度的桥梁。“见证青年教师的成长、教授退休的感动时刻,以及老师们因我们解决问题而感谢的瞬间,让日常工作变得有意义。”坚守岗 位十 年的 人事 处办 公室 主 任刘 霖 这样说道。人事工作最宝贵的收获是每个工号背后的故事,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展现独特光彩,像维护花园一样保持和谐与自由。“我们用坚守为每一位老师的成长铺路,为他们的权 益护航,竭 尽全 力 提供 有温度的服务,尽管没有聚光灯下的耀眼,没有讲台上的掌声,同样让我感受到这份职业的价值与荣耀。”

(姜若羲 黄天骋 谢雅靖 依子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