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报》

强韧性夯根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六届中国应用经济学年会召开

2025-05-15     浏览(83)     (0)

第六届中国应用经济学年会于上海临港召开,主题为“中国经济的韧性:事实与展望”。会议总结了中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中的制度经验,并提出了面向未来发展的新问题、新逻辑、新范式。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围绕多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报讯

5 月 10 日至 11 日,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的指导下,由中国人民大学与我校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应用经济学年会在上海临港召开。

本届年会主题为“中国经济的韧性:事实与展望”,汇聚来自全国应用经济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围绕经济周期下的韧性政策设计、结构性改革路径、产业转型升级、地方财政可持续等重大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为推动学科前沿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建言献策。

我校校长刘元春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应用经济学年会自 2019 年创办以来,始终把握时代脉搏、扎根中国大地、担当学科使命,已成为推动学科发展与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他特别提到,上海财经大学近年来围绕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数字经济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等平台的系统性布局,正在积极构建以应用经济学为引领的学科发展新高地。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在致辞中分享了“新质生产力函数”的理论构想,强调要从宏观视角构建新时代增长模型,深入理解“三个面对”对政策目标与增长逻辑的深层挑战。他表示,投资于人力资本、新型基础设施、设备更新与战略腹地,是增强中国经济韧性的重要方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东北财经大学原校长吕炜在致辞中提到,应用经济学不仅应回应时代变局,更应体现“有用”的学科品格。他从人工智能冲击、全球化逆流及义乌等微观样本的韧性实践出发,强调构建中国特色、现实导向的经济学框架刻不容缓。

主旨演讲环节,嘉宾围绕制造业升级、财政制度改革、金融制度建设与宏观政策评估等议题展开深入分析,共同探寻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中国经济韧性的底层逻辑与未来路径,系统展现了当前学界在解释现实与建构理论之间的高度互动,进一步深化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经济韧性重塑”的共识基础。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以“中国制造 2025”为主题,系统回顾了中国制造业十年跃升的五大变革。他表示,中国制造在十大关键领域实现了由“大而不强”到“大而较强、大而强”的历史性跨越和革命性变革,产品由中低端迈向了中高端,制造业结构、出口结构、生产方式全面优化,形成了门类齐全、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围绕“中国经济韧性的来源”展开分析,强调应高度重视调动居民、企业与地方政府三方的积极性。他呼吁通过落实“分税制”改革,系统提升地方政府自主财力,推动财税体制支撑结构性改革走向深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以“金融的价值”为题,深入探讨了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法治保障与制度完善。他认为,市场化、法治化、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须并重,并系统阐述了金融体系在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制度性价值。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姚洋以“对 2017-2018 年去杠杆的再思考”为题,回顾了去杠杆政策的起因与成效,并提出其在提升系统稳定性的同时,也可能抑制了创新融资与地方活力。他表示,地方政府负债在改善基础设施与融资能力方面具有“正向加速器”效应,应在制度框架下重塑债务治理机制,避免金融结构失衡。

本届年会设置了校长论坛、2 个大会论坛和 11 个主题论坛。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及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影响”智能技术迭代,人口禀赋重构与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发展”“数智时代和大数据驱动下的计量经济方法与实践”“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数据驱动的产业创新”“地缘政治冲击与全球贸易格局重构”“数智时代的国民经济学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数字经济学科发展论坛”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作为中国应用经济学的重要年度会议,本届年会不仅总结了中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中的制度经验,也提出了面向未来发展的新问题、新逻辑、新范式。未来,应用经济学将继续以“问题导向”为航标、“制度创新”为引擎,在讲好中国经济故事、贡献全球发展方案中,书写更为厚重的学术答卷。(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