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科技大学 - 《河南科技大学报》

新安游记

作者:□人文学院历史211班李奥聪    
2025-03-31     浏览(5)     (0)

文章描述了作者与同学们在洛阳新安县的文化调研之旅,探访了汉函谷关与千唐志斋两大文化地标,感受到了新安的文化厚度。此次旅行是一次与千年历史的对话。


摄影:李奥聪

2024 年 10 月,秋意正浓,大四的我们踏上了洛阳新安县的文化调研之旅。此行以“触摸历史脉搏”为主题,包车前往,一日往返,并重点探访了汉函谷关与千唐志斋两大文化地标。提起新安县人们或许有些陌生,但讲起杜甫《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名句,大家便熟悉得多了。杜甫三吏三别中的《新安吏》便是在洛阳新安县写就的。

清晨七点,全班从洛阳出发,沿 310 国道西行约一小时,抵达新安县城东的汉函谷关遗址。这座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的关隘,曾是丝绸之路东起点的重要门户,也是洛阳“八关”中的西大门。函谷关的关楼坐西朝东,虽历经千年风雨,残存的关墙与鸡鸣台、望气台遗址仍透露出昔日的雄浑。导游提到,汉代名将杨仆因“耻为关外民”而自费迁关至此,汉武帝顺势加强了对西部的控制。名将杨仆虽战功显赫,但因祖籍洛阳新安县南湾村位于秦关以东 200 余里,被封为“关外侯”,倍感耻辱,遂生迁关之念。遂上书汉武帝,愿自掏腰包将函谷关东迁至新安,使家乡划入关内。他豪言:“愿以家财给用度,徙关于新安。”野史称其“钱多人傻”。汉武帝表面批准杨仆请求,实则暗合国策。迁关至新安可扩大“关中”范围,强化对关东的威慑。公元前 114 年冬,杨仆率家僮 700人,耗家财筑新关,将秦关东移300里至新安。旧关改设弘农县,新关称“汉函谷关”。

站在关前古道上,王昌龄笔下“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苍凉感扑面而来。同学们纷纷打卡拍照,仿佛穿越回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

午后转至铁门镇的千唐志斋,这里是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先生的故居,也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步入园中,青砖灰瓦的窑洞建筑群古朴庄重,墙壁上镶嵌着 1400 余件历代墓志,其中唐代墓志达 1191 件,被誉为“石刻唐书”。屈突通墓志记载了这位凌烟阁功臣辅佐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的功绩。安史之乱时期的马凌虚墓志,揭露了一位女道士被迫嫁人后“未盈一旬,不疾而殁”的悲剧,暗含乱世女性的命运。李德裕亲撰的夫人刘氏墓志,侧面反映了唐代“牛李党争”的激烈。

除墓志外,此处还有不少艺术瑰宝与名人真迹。郑板桥的风、雨、阴、晴竹画石刻,以竹喻人,展现文人风骨。康有为题写的楹联“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暗喻张钫的抱负与际遇。在拓印工坊,我们尝试了传统拓片制作。浸湿宣纸、轻敲入石、蘸墨拍刷……当“难得糊涂”的拓片揭下时,同学们无不惊叹于古人的技艺。

千唐志斋不仅是一座石刻图书馆,更是一部立体的唐代社会史。张钫先生从盗墓贼与铁路工程中抢救墓志的举动让我们看到文物保护的迫切性。汉函谷关的申遗成功则让这座古关成为新安的文化名片,焕发现代活力。

午餐时,我们在镇上的农家乐品尝了“鹅庄美味”与新安烫面饺,席间讨论起墓志中记载的普通人的生平。那些未被正史收录的“小人物”恰恰填补了历史的缝隙。

傍晚返程,夕阳为青龙、凤凰二山镀上金边。一日虽短,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新安“一关一斋”的文化重量。汉函谷关的军事沧桑与千唐志斋的人文积淀共同勾勒出河洛大地的历史脉络。正如张钫先生所题:“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在时间的长河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此行不仅是一次田野调查,更是一场与千年历史的对话。新安的文化厚度值得我们每一位学子亲临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