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鱼子酱属于生鲜水产品,加工过程中添加外源保鲜剂会严重影响其风味,但不添加保鲜剂又会导致鱼子酱在贮藏、运输过程中发生品质劣变。针对这个问题,驻企业学生积极开展新型鲟鱼子酱保鲜剂研发工作,目前已成功分离鲟鱼子酱源产香菌,并证实其可以抑制风味劣变。“科技小院通过与企业联合进行中试实验,表明我们研发的鲟鱼子酱源保鲜剂可显著延长鲟鱼子酱保鲜期,提高产品品质,为解决产业难题提供了新方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2024 级博士研究生张唯嘉说。
“我们建设科技小院,就是让学生与企业职工同吃、同住、同生产,和工人以及当地的养殖户交朋友。把课堂所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地研究和推广,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实现双方的共同提高。”赵元晖说。
八年来,赵元晖及其团队为企业培训技术骨干 30人,参与技术培训人员达 200 余人次。通过一场场针对工人的技术培训、一次次面向村民或渔民的知识宣讲,科技小院师生在实践中打通技术服务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在助力企业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鲟鱼全身都是宝,但早期企业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生产鱼子酱后的鱼肉鱼骨等大多只能作为初级原材料销售,附加值低。赵元晖团队依托科技小院,与企业联合开发了真空低温蒸煮、热液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出鲟鱼软骨面、鲟鱼胶原蛋白肽等 10 余款产品,实现了鲟鱼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丰富了企业产品线,提高了鲟鱼制品的附加值,助推鲟鱼产业提质增效。
2023 年 10 月 23 日,中国海洋大学第九届美食文化节开幕。在各种美食产品中,科技小院研发的鲟鱼软骨面成为热销品,吸引了大量师生品尝和购买。“科技小院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我们学以致用,把技术变成产品,促进了鲟鱼产业发展,为企业和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我感受到读书多年的意义。”张唯嘉说。
此外,在这场高校师生与企业的“双向奔赴”中,企业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企业与学校团队联合开展研究、申报课题、申请专利,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后劲。
校企联动,为人才培养聚“合力”
育人是科技小院的重要职能。该小院以鲟鱼高值化利用、培养定向扎根服务生产一线的科技人才为目标,目前配备了 3 名校内导师和 4 名校外导师,每年安排 2 名研究生进驻,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13 人。作为新一批进驻小院的学生,王驰、程皓将在校外导师指导下参与企业生产并开展相关研究。
科技小院是科学研究的试验田,是技术攻关的前沿阵地,更是人才培养的大课堂。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提供理论教育与科研基础,企业提供实践平台与市场需求,双方共同设计课程,共建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开展科研,校内外导师协同指导,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指导生产的创新思维。
以小院为桥,青年学子得以走进企业乡村、车间地头,去培养品德、增长才干,厚植情怀,既练“内功”,又强“筋骨”,一步步成长为有远志、敢创新、愿服务、会实践的优秀青年人才和服务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科技小院的生产实践,还为同学们参加各种赛事活动提供了助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山东省大学生食品加工与安全创新设计大赛、“盐津铺子”杯即食水产制品创新创意大赛……通过一场场比赛,在赢得荣誉和奖励的同时,同学们也锻炼了团队协作、知识交流分享等方面的能力。
卢世学认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科技小院工作与学习的经历是宝贵而难忘的。“我们身在企业,面对和思考的更多是生产中的现实问题,这需要我们结合在学校掌握的理论知识,带着问题去找答案,然后去实践、调整、完善,直到解决问题,这对我们以后的成长发展都是宝贵的财富。”卢世学说。
鲟龙科技副总经理夏永涛曾说:“水产养殖不能只有水和鱼,还要有光和美。”科技小院,就是要以校企合力,让鲟鱼产业发科技之光,展实业之美,同时为卢世学、王驰、程皓一样的青年人,铺就脚踏实地、爱农兴农,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建功立业的人生道路。
对王驰、程皓而言,他们的小院“鲟”宝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