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慧 陈舒婷)颀功淬磨,塑者长生。7月8日,“塑者颀功——中国美术学院雕塑展”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承办。展览时值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展在杭州举办,中国美术学院特地为此奉上一场作品历史横跨近百年的雕塑展。
1928年2月1日,国立艺术院(中国画系、西洋画系、雕塑系、图案系)第一次招考新生。在国立艺术院分部孤山照胆台的一间平房内,设立了中国第一间雕塑教室,中国现代雕塑教育由此开始。96年后,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展来到西子湖畔,中国美术学院同期举办雕塑展聚集了近百年的雕塑作品。作为“杭州雕塑日”三大展览之一,与全国美展雕塑作品展和最葵园艺术中心“塑造东方”平行的“塑者颀功”分6个板块,展出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作品150余件。
其中,“淬炼”集中呈现中国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与研究的实验基础和跨界意识,并汇集在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中。“塑神”和“追怀”,展示了中国美院雕塑与中国现代雕塑和社会历史的交织历程,其中包括中国现代雕塑开创师者和代代名师之作,以及“烽火艺程”和“攻坚”两个大型现场。“凝风”“觉华”分别展现塑者的巨构深思和浩茫追问。“少先”板块则精选了年轻学子有关时代之思的新视野。
本次展览旨在通过中国美术学院雕塑艺术近百年的创作呈现一条主线,即从刘开渠、程曼叔、周轻鼎、萧传玖等拓荒者,到王卓予、沈文强、潘锡柔等坚守者,再到曾成钢、杨奇瑞、龙翔、李秀勤、王强、张克端等等继承者以及更晚的后辈所代代传承的特质:勤于思考、勤于探索的专业精神,保证了雕塑的创作始终保持着活跃性和实验性;尊重传统,远离艺术风潮的干扰,更纯粹地研究雕塑艺术本质的问题能;尊重艺术个性,包容差异性,注重个人体验;更重要的是保持对现实的关注,反映生活、反映时代、反映活生生的人。展览以六个板块,将九十六年的历程和塑功颀颀的生机,献给今日的观者。
同日,“塑造东方”雕塑艺术邀请展在最葵园艺术中心开幕。展览聚焦“雕塑的东方性”主题,汇聚中国美术学院各个学院及国内知名艺术家作品。展出的作品既有东方传统媒材的当代化用,又有东方造型理念的当代转译,还有当代艺术的东方性关照。
展览之意在于通过生动的雕塑创作体现国美塑者对于东方性雕塑的追求,展示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东方学的学术理念下东方性雕塑充满山海情怀、草木精灵、时尚意趣的创作生面,以树立根植于时代生活大地之上的圆融饱满的东方性的、美的表达与精神高度。据悉,“塑者颀功——中国美术学院雕塑展”将持续至8月6日,“塑造东方”雕塑艺术邀请展将持续至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