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陕西科技大学 - 《陕西科技大学报》

【学科建设大家谈】

杨立军:守正创新 系统思维 坚定不移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

2025-05-16     浏览(14)     (0)

编者按:今年年初,学校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聚力实施“学科内涵蓄势行动”,牢牢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不动摇,努力构建并形成“基础学科新学院、特色学科新方向、数字信息智能新产业交叉学科新集群、服务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轻工行业、‘一带一路’国家新根据地”的“四新”发展格局。一年来,各学科聚焦内涵、奋楫扬帆,在“一流”建设的道路上蓄势前行。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一周年将临之际,学校新闻办公室记者对话各学院院长,设立【学科建设大家谈】新闻栏目,以访谈形式盘点个人及学院代表性学术成果,厘清本学科发展思路,谋划学院未来发展新路径。

记者:杨院长,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历史沿革及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陕科大人,您从一名青年教师一路成长为机电工程学院院长,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科研方向。

杨立军:机械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里最为基础的专业方向,为其他工科专业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性支撑。被誉为“工科之母”。机电工程学院目前拥有“机械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智能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学科最早源于1958年建校之初,学校设立的机械系,可以说与学校发展同向同行,历史悠久,是当时学校创建的支柱学科之一。机械系成立后,以全国知名机械专家曾广寿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老前辈艰辛创业、呕心沥血,编印出《渐开线齿轮的设计与制造》《轻工机械设备》《轻工自动机设计》等著作,在长期发展中培育出鲜明的轻工特色,形成了深厚的学科积淀。

近年来,学院坚持守正创新,以“服务四个面向”和“服务陕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动学科转型。2021年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22年底加挂“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工程学院”第二院名,形成了“轻工装备设计制造及智能制造工程”、“微机电系统与微纳制造”、“表面工程及零部件服役行为”、“多尺度生物制造及先进材料成型”等多个学科方向。学院重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目前,已经构建成以“机械工程”学科为核心,“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与“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布局,涵育了良好的学科生态,三大不同门类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协同发展,有效支撑了学校“轻工学科群”的高质量发展。

人才培养是我院的传统优势。纵观68年院史,机电学院始终把培养高质量机电类人才作为建院“初心”和兴院“法宝”,培养的人才面向陕西、辐射全国,成为全国机械工程领域的佼佼者,如我院机93级校友、深圳市盛泰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红玉,攻克了精密运动控制平台国产替代“卡脖子”难题,近期当选《科学中国人》“年度科技人物”创新企业家。学院始终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理念,以服务产业带动学科发展。近年来随着学科实力的不断提升,学院科研实力持续增强,逐渐整合出“自动机械研究所、微纳机电系统研究所、智能制造与装备技术研究所、数字化人体仿生康复医疗工程与先进材料成型研究中心、热能利用与干燥技术研究所、机械表面新技术及服役行为研究中心、先进金属材料与加工测试研究中心、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所”等8个团队,科研到位经费连创历史新高:从2022年的1100余万元到2024年的4100余万元,三年增长近3倍。依托“秦创原”“三项改革”政策红利,6位老师在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成立6家公司,其中3位老师获批“春种基金”100万支持,1位老师获得秦创原“三项改革”综合试点项目,1位老师获得未央区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

记者: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学科内涵蓄势行动”,去年机电学院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杨立军:2024年是我院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关键一年,在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人才培养”固本行动指引下,学院以学科建设为引领,进一步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以需求为导向,坚持招生、就业联动,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向好。7月以来,学院重新整合教学、科研资源,打破原有格局。一方面,对原来的系、教研室设置进行调整,撤销原来的基础、力学、制图等教研室设置,依托“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智能科学与技术”等3个学科方向,分别设置“机械制造与先进材料成型系、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动力工程系”等3个系,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对应到3个系下面。另一方面,优化整合师资,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根据原有人才的专业背景、研究特长,将教师归入科研团队,给他们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优化组合,鼓励教师在新的学科专业格局下,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与融合,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产出。这样一来,学院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都以三个学科来划分,条分缕析,有的放矢,实施有组织的精细化管理,有效提升了科研工作的管理效率和效益。

在不懈努力下,2024年学院科研到账经费共计4100余万元,较上年增长49.5%,创历史新高。各类纵向项目经费2100余万,企业委托项目经费1900余万元。8个科研团队中,袁越锦教授主持的“干果类水果(核桃)全程机械化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成功获批“十四五”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项目;赵雪妮、王晓峰、师晶、李夏霜教授等研究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学院“高端自动机械与智能微机电系统引智基地”成功获批2024年度陕西省引进外国智力示范基地;军工类项目到位经费也实现了较大突破。

记者:请您谈谈学院今后一段时期学科建设的思路和规划。

杨立军:一是要系统规划,协同推进,以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核心地位。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正逐步成为制造业强国,机电类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和需求,社会人才缺口大,所以更要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持续积极践行学科专业发展一体化理念,以学科前沿引领专业发展,以专业发展促进学科提升。

我院毕业生一直以“基础理论厚实、工程训练扎实、思想作风朴实”的“三实作风”享誉社会,有了扎实的工程训练,进入社会后才能迅速掌握新的创新技能。然而,没有学科引领,没有科研支撑,人才培养就会落入“技能型人才”的窠臼,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相悖。未来学院要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培育高质量科研成果,力促形成“以高质量科研支撑高水平学科,以高水平学科带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比如,我们学院在办新的机器人工程专业时,坚持用学科资源提升它的建设高度、办学层次,加强“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让学生深入到老师的科研项目当中去,培养学术型的人才。

学院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还是师资队伍缺口大。学院学生人数多、学科门类多,教师总数量不足,尤其是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成为制约我们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的主要问题。另外,机电学院长期承担着全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工程制图》、《工程力学》与《机械基础》等课程任务以及“工程实训”任务,对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增强实践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任重而道远。未来,我们要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引育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二是要突出特色,交叉融合,支撑“轻工学科群”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学校一直输出“轻工学科群”的概念,我们的血脉里充满割舍不掉的“轻工基因”。60多年来,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与轻工、食品、材料、环境等形成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形成了集生产技术、装备、产品、标准和服务等一体化的轻工机械学科体系,在轻工机械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轻化工装备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等领域特色突出。但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部分传统轻工机械已经成为“落后产能”,市场需求、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当下要迫切地瞄准“新轻工”找寻新的转型路径。

三是要强化学科引领与需求导向,以科技创新驱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方面,要以陕西重点产业链带动学科发展,深化科技创新驱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可以依托“陕西省秦创原”平台及“重点产业链”集群,针对陕西省“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优先发展领域,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积极开拓军民融合渠道,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使服务陕西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广度、深度、效度持续增强。我们学院已经与西北机器、秦川机床等行业重点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未来要以这些企业为“根据地”,达成更多深度合作项目,产出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持续服务“三农”,把论文写在三秦大地上。陕西是农业大省,农业机械化、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大有可为。目前,我院教师在商洛开展的科研项目已经成功落地并取得一定成果。未来,我们要瞄准农业机械、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持续发力,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通讯员 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