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用科技创新的力量谱写青春答卷

2025-05-10     浏览(31)     (0)

文章介绍了科技小院博士研究生们在服务三农、乡村振兴中的成长经历和收获。他们通过自找苦吃、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在实践中锤炼本领、服务人民,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特别点赞的“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正是我们的日常写照。在高温风沙中采集数据,在盐碱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取样,这些“苦”最终都化作了丰收的“甜”。更宝贵的是,乡亲们教会我“土话里的智慧”,大地教会我“扎根的力量”。这种成长,是实验室里永远学不到的“无字书”。我认为,“自找苦吃”代表的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担当;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信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新时代农科学子,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讲好“科技兴农”的中国故事,让更多青年读懂大地诗行。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用科技创新的力量续写“自找苦吃”的青春答卷!

———内蒙古杭锦后旗科技小院博士研究生徐俊平

初到科技小院时,内向的我面临诸多挑战:被迫与村民打交道、尝试陌生工作,一度迷茫不安。但看到村民因生态种植鼓起钱袋子时的笑容,我真正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意。作为农科学子,既要钻研理论,更要深入田间,了解农民需求。经过数月锻炼,我不仅处理工作得心应手,更与村民建立起深厚感情,坚定了扎根农村的信念。这段经历让我在服务人民中实现了人生价值。大理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那里既有我的研究成果,也留下了难忘的乡愁。

———云南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硕士研究生鲍璇

博士入学后,我担任黑龙江依安肉牛科技小院院长,带领团队研究生服务东北肉牛产业振兴。面对肉牛生产数据断层问题,我们白天深入牛场采集数据,夜间攻坚技术难关,历时一年多,让万头牧场牛群健康数据尽在指尖。养殖户在房间刷刷手机就能知道他们的牛过得好不好,吃的饱不饱。更让我自豪的是,6 名研究生已成长为能够在肉牛产业解决实际问题的青年骨干。

———黑龙江依安肉牛科技小院博士研究生易广

在小院,我体会到了传统农业生产的艰辛,看到了传统农业转型过程中的重重挑战,也感受到了农民对先进技术的需求与期待。在一次次与困难的交锋中,实实在在为农民解决问题,让我收获了服务三农的价值感和幸福感,也更加坚定了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因此毕业之际,我选择回到家乡扎根基层,目前已通过四川选调考察,未来两年也将赴乡村一线工作,希望能把所学用于实践、为基层农业发展做点实事,让科技成果接地气、能扎根,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在家乡继续践行青年使命。

———北京平谷蛋鸡科技小院硕士研究生蒋沅均

在学校、学院和老师的支持下,我们创新提出科技小院六位一体服务模式,开展铸思想、当智库、强意识、赋科技、引资源、育人才等工作。为了将小院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到更广阔的土地,我还联合园艺、农学等学院的农大“新质青年”,组建知农AI农学生团队,创新研发“禾而大同”智慧农业决策系统。从朝露到星霜,从春华到秋实,从庠序到阡陌,我们用 1 万小时的锤炼之志,5 万公里的丈量之行,10 万赤诚的熔铸之心,凝聚爱党爱国青春力量,投身乡村振兴火热实践。

———重庆数耘智慧农业科技小院博士研究生叶浩

今年 3 月份,我们第二批中泰科技小院成员抵达泰国,并入驻科技小院开始工作,正式启动我校与泰国农业大学甘烹盛校区合作的中泰科技小院 2025 年度工作。目前,我们科技小院主要是聚焦于泰国水稻和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现状开展调研,并分析泰国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面临的瓶颈问题,旨在为中国农机企业支持泰国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指导。我们在当地开展了广泛的数据调研,覆盖泰国中部、东北部等主要农业区,重点采集了耕地面积、种植结构、农机使用率等关键数据,并通过农户访谈了解了水稻插秧、甘蔗收获等环节的具体需求。

———中泰甘烹盛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科技小院博士后曹佳乐

(摘选自同学们在学校科技小院学生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