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立足“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办学定位,聚焦福建省“645”产业体系和莆田市“343”重点产业需求,创新性构建“三阶五维”贯通式“以赛促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以“全员参赛、全程创新、全链驱动”为主线,依托“课程夯基—竞赛锤炼—产教赋能”三阶递进与“制度保障、课程创新、平台赋能、导师护航、成果转化”五维协同模式,将创新创业、创意思维和创业实践有机融合,培育大批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阶递进:构建系统化育人路径
课程夯基,竞赛训练课程化。学院围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将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开设《机电与信息技术学科竞赛概论》和13门学科竞赛课程;在大二上面向全院各专业学生,开设《机电与信息技术学科竞赛概论》课程,全面夯实竞赛基础。
竞赛锤炼,技能练兵实战化。学院建立“院-校-市-省-国家-国际”六级金字塔式赛事体系,形成学院组织、专业系全面动员、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人人参加格局,构建全面、高效的竞赛育人生态。2021年以来,学生累计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奖项298项,省级奖项458项。此外,学院注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实战育人。联合多家企业共建学科竞赛平台,举办相关冠名杯比赛,如“实达迪美杯莆田学院软件设计大赛”华隆杯PLC竞赛”指间互联杯创新产业大赛”等,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竞赛评判,推动学科竞赛标准产业化、市场化,提升学生综合实战能力。
产教赋能,精准育人产业化。学院积极对标企业需求、行业标准,实施“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改革,与行业企业共建、共讲20余门课程,挖掘28个行业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融入课程教学,以“活案例”提升课堂产出。同时,依托67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开展带薪顶岗实习、企业深度实践等活动。近3年来,开设机械闽台班、机电创新班、卓越人才班、冠名产业班等个性化培养的小班化实践班,惠及上百名学生,为企业输送个性化人才500余名。其中,产业班学生沈振鑫同学成长显著,通过产业班培养,从初出茅庐的新手成长为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金奖得主,并担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负责人,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10项,专利授权1项。
五维协同:打造全方位育人生态
强化制度保障。学院出台鼓励奖励、绩效分配等一系列激励举措,如《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特别奖学金评定方案》等,明确竞赛成果与教师绩效、学生评优评奖直接挂钩,全方位地鼓励学生积极参赛和教师积极指导,营造“以赛促学、全员参赛”的浓厚氛围。同时,依托学校出台的《莆田学院学生个性化学分转换管理办法》,鼓励学生将竞赛成果与课程学分置换,学院平均每年申请个性化学分认证的学生达100余名,涉各类学科竞赛奖项达200多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个性化学习和参与竞赛的热情。
突出课程创新。学院形成“竞赛课程+实践模块+项目训练”课程链,开发《机电与信息技术学科竞赛概论》等教材,并与企业合作出版4部教材。在《3D打印创新实践》等课程中,融入创意思维与表达实验,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实施专题化、项目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此外,学院还将产业技术发展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实验项目。近三年来,实现科研转化教学案例14项,纵向校企合作项目11项,横向项目7项,不断推动课程内容的创新与实践。
深化平台赋能。学院积极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整合“四坊五匠”平台(科创工坊、创客工坊、论坛工坊、实践工坊),搭建有趣的创新平台。
创业空间与创客讲台,开放24小时开放创新实验室,配备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等设备,支持跨年级团队“沉浸式”研发,为专业社团建设提供日常训练场所与软硬件设施,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
推行导师帮带。学院积极推行“头雁领航”计划,精心组建25个学科竞赛指导团队和3个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团队。专业导师和辅导员紧密协作,专业导师负责深入指导学科竞赛、精心组建竞赛团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辅导员负责竞赛宣传管理、与专业导师协调配合,护航学生学科竞赛之路,不断推动学院竞赛获奖数量和获奖级别持续上升。2024年,学院师生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荣获国家级铜奖,取得历史性突破。
推动成果转化。学院积极推动比赛成果转化,系统总结比赛成功经验和案例,形成“学生专利—企业孵化—产业服务”链条。近五年,学院共有79个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立项。其中,2022级张淑芹团队,自大一开始便活跃于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互联网+”金奖,现兼任莆田淳和贸易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助理、华隆机械莆田学院产教融合办公室负责人,已获得专利六项。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黄芦峰 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