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包钢日报 - 包钢日报

一名永远的共产党员

——记包钢原党委常委、副经理、纪委书记朱言

2025-05-14    

朱言,1912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为建设新中国在民族地区第一个钢铁生产基地,他毅然决然来到包钢,先任中层干部,后成为包钢领导集体中的一员,1982年底离休。2001年11月28日病逝于包钢医院。

生命篇

2001年11月28日,当太阳刚刚升起,阳光洒在包头暖冬的大地上,朱言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走完了他89岁的生命旅程。他的老伴、子女及医护人员开始忙碌起来,按照他生前的《遗嘱》料理后事。

朱言同志《遗嘱》内容

(一)不成立治丧委员会,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登报;(二)按照国家规定领取丧葬费,家属子女不要组织的任何补助;(三)不收任何亲友的钱和物;(四)遗体捐献给当时负责医疗的医院,作解剖或科研之用。

这一式两份,一份交由党组织保存,一份留给妻子的书面“遗嘱”,是朱言同志早在1982年4月还在担任包钢纪委书记、副经理时写给党组织和自己家属的。他在一并写给党组织的思想汇报中言道:“我看到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大办丧事的不良风气,为一个故去的干部开个追悼会,从治丧筹备到火化,有很多领导干部群众为之奔忙。追悼会规模上千人,花圈挽幛上百,动辄大车小车成排……不仅对移风易俗有影响,而且对四化建设、对工作和生产也不利。因此,我死后要求……”并说“这是我向党和人民做的最后一件应该做的事情,请组织监督实施。”

至今包钢医院的老大夫们还记得一件事。1989年,一次朱言同志因重病被送进了医院。朱老似乎感觉到这次病情的危险程度,他置钻心的疼痛于不顾,握住前来看望他的公司领导的手说,自己这次恐怕不行了,把药品特别是医院仅有的一些好药不要浪费在这副“老骨头”上了,应该给那些急需的同志。后来他干脆拒绝医生治疗。公司领导十分焦急,专门从北京请来一位专家为老人诊治。看到老人一副不配合的样子,专家有些生气了,但当他读到老人于1982年的“后事遗言”后,感叹道:

“老人病成了这个样子,还在为别人着想。”他流下了眼泪。仅仅是为国家和企业节省一些钱吗?朱言同志常说的一句话是“照比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同志和战友们,我早就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党。”他坚持共产党人彻底的唯物主义,执意将最后的“身躯”捐献供医学研究,并认为这是他最后能为党和人民做的,也是唯一能够做到的一件事。

信念篇

翻开朱言同志的履历,有一段这样的自传:“朱言,曾用名朱慎之,男,汉族,1912年11月出生在河北省滦县榛子镇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唐山家中和北京汇文中学学习,后考入北京燕京大学,曾做过教师、会计。1938年,在参加陕西安吴堡青年干部培训班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出生在殷实富裕、衣食无忧家庭中的朱言,每当有人问起他为何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他总是认真地回答,共产党好,只有共产党能消灭不平等的制度,带领人民实现过上幸福生活的理想。他就是这样想的,并将此作为坚定的信念,先是参加革命,后奔赴延安硝烟弥漫的战场。全国解放后,他又毅然舍弃政府安稳的工作和生活,主动要求到黄沙戈壁参加坚苦卓绝的包钢建设,这一干就再也没有回头。

共产党员最不能丧失的是信心。只要雄心壮志在,什么困难都不怕。

1954年到包钢工作,朱言同志是从“住漏风的帐篷,吃含沙的稀饭,睡冰冷的床铺,涉水上班……”开始的。生活上的困难比起包钢初建时机具设备、材料缺乏等困难,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作为当时分管基建的朱言同志,为工程建设费尽了心思,熬尽了心力。工程建设处处告急,朱言等老一辈建设者坚信中国共产党没有办不成的事。1959年1月,党中央发出了“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支援包钢建设的号召。

鞍钢、马钢支援包钢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了,北京军区的一个汽车营来了,空军部队多次派飞机帮助包钢炸凌和抢运物资,在全国各地订购的大小设备,经设备厂家昼夜加班制造和抢运,及时送到了包钢人手里。包钢工程建设热情空前高涨,同年9月26日,包钢1号高炉比计划提前5天出铁。

“我们做党员干部的,就是要带领群众干,做给群众看……”

在工作岗位上的年年月月里,朱言同志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朱言同志未退下来之前,包钢恢复了奖金制度。朱老告诉有关同志不用给他发奖金。“奖金是为了激励干劲的,我这个老党员还用得着激励?”朱言同志任包钢计划处处长两年,任包钢领导27年,从未领取过一分钱奖金。

多少年来,朱言同志每月交党费都坚持多交。应交几角钱的时候,他交几元钱;应交2元钱的时候,他交10元钱。水涨船就高,离休后本应该交近10元钱党费的时候,他交25元。这一做法一直坚持到他走完人生里程。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提醒自己,要时时处处作一个为党多作贡献的共产党员。

朱言同志自己不仅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还十分关心知识分子。特别是对要求入党的知识分子倾心关怀,精心培养。朱言同志当时工作的设计院,一大批知识分子党员快速成长起来。在设计院做党务工作的11年间,他尊重知识,重视人才,不仅在工作上重用知识分子,而且努力在生活上关心他们。1969年,设计院建造了当时在包头地区标准较高的楼房,全部分给了院内的知识分子,他要让知识分子有一个良好生活居住环境的梦终于实现了。

在岗位上,朱言同志时刻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即便是离休闲下来了,他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他主动请缨担任干休所大院离休老干部临时党支部书记职务。和在职时一样,他经常组织大家开会、学习、传阅文件,一丝不苟;每逢节日,他总要请老同志到生产一线转转,看望现场的职工;听说包钢遇到困难,他就会去找现任领导给他们加油鼓劲。

他上矿山、下工厂、到学校,离休后已有数万名青少年和职工聆听过他的革命传统和形势教育报告。一位青年党员在听了朱言同志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后,感慨地说:“朱老的报告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特别是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使我备受鼓舞,永生难忘……”

奋斗篇

漫长的岁月中,朱言同志每一次人生选择,党的事业永远是第一位的。

朱言同志到包钢计划处,就赶上编制包钢长远发展规划。当时最难的就是工作毫无规律可循,因为谁都没有搞过,朱言和同志们全凭着一股子拼劲、钻劲,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有时一个项目的规划稿刚刚完成,就遇上了计划变更,经常需要推倒重来和反复修改。这时朱言同志总是不厌其烦地同大家讲,“重新编制一次就等于重新学习一次,就可以学到更新的东西。”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的日日夜夜里,朱言同志总是带头苦干,同时鼓舞大家的斗志,教育大家努力从“外行”变成“内行”。历时两年,他们终于完成了包钢长远规划的编制并得到了国家的批准。此后这个规划对指导包钢实现产钢150万吨规模的建设、生产以及配套工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包钢的第一个发展规划就是这样用智慧和汗水凝结而成。

朱言同志工作大胆而细致。包钢勘探队承担了一个从没干过要打200米深井的任务,作为分管基建的副经理朱言同志心里没有底。他一面深入调查了解情况,指导拟订施工方案,一面亲自到职工群众中动员,为党员骨干上党课,增强职工的信心。当那清澈而凛冽的井水如涌泉般喷发而出时,人们都欢呼雀跃起来。在当时属新产品的焦化高附加值副产品“古马隆”的开发过程中,每道工序他都要亲自参与;无缝钢管的静电喷涂工作由手工工艺改为自动喷涂,整个改进过程中,他深入现场组织实施,不知骑车往返了多少次,直到成功为止。

工作忙的时候,朱言生病了也从不告诉身边的同志,照常工作。下厂矿、到市内开会,他极少坐车,即便是去几十里外的地方开会,他也是蹬上自行车就走。负责派车的调度总是埋怨他让自己“失职”,他则说:“我工作不如其他领导忙,车让给他们坐吧。”他的原则是:能步行不骑车,能骑车不坐车。

朱言同志心里永远装着群众。包钢出铁出钢的决战时刻,他常常把配置给自己的少量黄豆和麦麸皮救济给那些患浮肿病的同志。他自己每次下厂,总是在职工食堂就餐。有一次,食堂管理员看到他消瘦的样子,想多给他加点菜,可被他拒绝了。

“国家现在困难,大家生活都很苦,我不能搞特殊,否则就是愧对先烈,愧对职工群众”。

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溢于言表。每遇到有的干部因个人利益想不通情绪低落时,朱言同志总是这样劝慰:个人问题想不通的时候,你想想群众,想想广大群众的利益你就能想通了,职工的心是企业的根!

和朱言同志工作过的同事,都对朱老有这样的评价:朱老永远是那样和蔼可亲,看到他会想到甘霖、想到沃土、想到阳光……朱老身上凝聚了党的优秀干部的坚强党性和崇高品质,他用自己的人格力量诠释了包钢企业精神之魂。

1982年初,时任包钢纪委书记、副经理的朱言向组织递交了一份请退报告:我原想等企业班子整顿时或“十二”大后再提出离休,现在看来……是执行党的决议的时候了,不能再拖了……“不能再拖了”是他人生选择的一贯态度。为了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包钢建厂元老朱言主动要求离开领导岗位。

其实,当时的冶金部班子、包钢班子都挽留他。可他却说,一是年纪大身体不行了,二是打破领导干部终身制他应该带头。朱言同志离开他为之奋斗了四十四个春秋的工作岗位,他的内心是十分难以割舍的。但朱言同志就是这样,在舍弃和拥有中,他任何时候都是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为党的事业着想。朱言同志退下来了,夜晚睡不着觉,就会去厂里看看,瞅瞅这儿,摸摸那儿……

朱言心里装着两件大事:一个是企业,一个是群众。

熟悉朱言同志的人,都知道他心里装着两件大事,一个是企业,一个是群众。而对于个人得失,他从来没有在意过。许多同志,包括资格很老的干部都很尊重朱言同志的意见甚至是批评。当问其原因时,他们都说:“朱老思想中只有奉献二字,从来都没有自己,他的一言一行都让我们敬佩,我们能不听他的吗?”

朱言同志用刻苦学习和丰富的知识积累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他清正廉洁、严于律已、关心他人,不仅使很多身边的同志信服,而且也得到了家人的尊敬。多年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得到了妻子和子女们的理解,他们从没有埋怨过他,在他们眼里,共产党员就应该是这样。因此,他们也从不为自己谋利,更没有人打着他的旗号去办私事。一双儿女年幼时就按照朱言制定的值日表,承包了打扫住宅楼道的任务。天寒地冻,邻居们有时看不过眼要帮忙,朱言同志总是笑着劝阻道:“对孩子就应该从小严格锻炼嘛。”一双儿女早就懂得了自食其力。朱言对子女说:“在企业领导岗位上时,我没有凭借手中的权力给你们办过事,你们也不要埋怨我,路要靠自己走,不能依靠父母。你们也知道今后没有财产留给你们,要说财产,就只有这些书。”

朱言同志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精神、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爱厂如家勤俭节约的主人翁精神、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精神、严于律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留在包钢人的心中。

本文内容节选自《岁月英歌》一书,作者乔世民、赵建华,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