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包头,风依旧硬朗。行走在这样的风里,包钢集团技能大师、北方稀土冶炼分公司(华美公司)技术中心稀土化工操作工徐占宇也并未减慢脚步。
在高纯碳酸铈中试线,徐占宇快步登上二层平台,实验记录本和计算器早已摆好。他说:“我们最近就忙活这条线了。”
经过前期64组实验,徐占宇和项目组成员自研出了能够生产优质高纯碳酸铈的工艺,并利用一个半月的时间,亲手将停产4年的老旧产线重新改造运行起来。徐占宇说:“高纯碳酸铈属于小品种,比普通氧化铈的价格高出十多倍,特别是在芯片抛光等高端应用市场前景广阔。现在这条中试线已经可以批量产出合格产品,我们想继续优化工艺,随时为扩大产能做准备。”
生产现场工作结束了,徐占宇马不停蹄返回工作室继续未完成的实验。每做完一项实验,他都会随手将操作台和设备清洗干净,“这是老师傅教给我的第一课,我也将这个习惯保持到了现在。”熟练的操作手法、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众多技术创新成果,很难想象徐占宇的起点是一名产线倒班职工。
2009年,徐占宇从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入职冶炼分公司(华美公司)成为一名稀土产业工人。他亲眼见证了稀土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推动和企业的探索下,越来越多的攻关工艺、升级技术、改造设备在生产一线应用。
都说创新是实验室里科研工作者的事,可作为一名扎根一线的产业工人,徐占宇不服输:“稀土产业创新求变,不能光靠科研人员,我们也要跟上。”
正是这样的想法,让专科毕业的徐占宇重新拿起书本,回想起那些靠凉水洗脸度过的深夜,床头和工位越摞越高的理论书籍以及第一次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喜悦,徐占宇心中翻涌着难以言说的力量。渐渐地,这个不怕苦、不服输、善钻研、敢创新的年轻人,引起了自治区北疆工匠、包钢集团首席技能大师张文斌的注意。
2016年对于徐占宇来说是特别有意义的一年。徐占宇与张文斌签订师徒协议,成为“张文斌创新工作室”的一员,工作岗位也从生产车间转为企业技术中心,正式参与到科研课题实验、技术攻关、工艺优化和解决现场生产问题等工作中。
技术中心繁杂的工作,需要全面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作为基础,这给了他更大的学习动力。他认真钻研工艺细节,勤于思考、积累工作经验,为了做实验他可以几个星期不回家,为了盯数据他在实验室一站就是一天,腿疼脚肿稀松平常,常年接触酸碱试剂的手甚至找不到毛孔,也正是这些“印记”,让他逐渐从操作工成长为技术能手。在2019年包头市级稀土萃取工和2020年自治区级稀土化工操作工技能比武中,徐占宇斩获冠军,是北方稀土唯一的跨工种双料冠军。
从业以来,徐占宇经历了碳酸稀土连续生产的工艺改革,参与研发并建设万吨级规模的碳酸稀土生产线,实现碳酸稀土生产过程中铵和水的循环利用,减少碳酸稀土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80%;提出并完成物理法代替化学法生产小粒度氧化镧的生产方式,设计开发氨水和二氧化碳一步合成高纯沉淀剂,总结沉淀剂配比快速测定等先进操作法,累计创效1.3亿元。十年间,徐占宇获得《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等12项奖项;发表论文6篇,获得专利4项;先后荣获包头市五一劳动奖章、包头工匠、全区技术能手、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冶金建材行业工匠等荣誉。创立工作室评为内蒙古自治区职工创新工作室,积极传授技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3名,以敬业、务实的工作态度坚守生产一线。而这些从一线凝结出来的智慧,正在成为稀土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柱。
4月24日,徐占宇手捧证书,再次站上领奖台。这一次,他胸前佩戴的是自治区劳动模范奖章。徐占宇坚定地说:“我决心在今后的征途上,继续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昂扬姿态,咬定目标不放松,推动稀土科研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