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拥有发明专利 105 项,仪器已应用于华为等 67 家单位,支撑 100 多种高端光器件研发,58 种实现量产和自主可控……”近日,我校潘时龙教授团队研发的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技术, 凭借亮眼的专利转化 “成绩单”, 入选全国“2025 年第一批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
科研探索中, 潘时龙教授带领的团队惊觉科研“痛点”,立下“破局”之志。 “实验室关键的测试设备全依赖国外厂商,不仅高端仪器对中国禁售,非禁售产品售价也很昂贵,且测量精度不足。 ”这不仅制约了科研进展, 也让中国产业面临 “卡脖子” 困境。 从此,“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关键测试仪器”成为团队矢志不渝的梦想。
为攻克难题,在潘时龙教授指导下,傅剑斌、薛敏等博士全身心投入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研制。 团队创新性采用“微波光子学方法”,提出“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技术”,集成电-光、光-电和光-光 3 类元器件频谱响应测量功能,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经过 3 年攻关,团队开发出光频梳通道化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 形成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助力南航获批首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团队融合多项创新技术,让仪器性能实现“弯道超车”,领先全球。 基于 120 度电桥的高抑制比光单边带调制技术与光载波抑制技术协同, 确保测量精准度; 光频梳通道化测量技术与光希尔伯特变换的镜像边带抑制技术,如同“频率显微镜”与“信号过滤器”,显著提升测量分辨率与可靠性;多种测量模式融合与系统软硬件集成技术, 俨然给仪器装上“智慧大脑”,大幅提升科研效率。 最终, 仪器最高波长分辨率较国际顶尖商用仪表提升千倍,多项关键指标大幅提升,使中国光矢量分析技术跃居国际领先地位。
技术研发成功后,团队在成果转化中“乘风破浪”,实现国产替代。2015 年底,傅剑斌组建六幺四科技团队。 面对资金匮乏、市场认可度低等难题,潘时龙教授助力对接投资人, 团队以免费测试和租赁服务推广产品,逐步赢得信任。 从实验室样机到商用产品,团队精雕细琢每个环节。2018 年西方技术封锁时, 其产品成功实现国产替代, 服务众多企业。2019 年,该技术被中国仪器仪表协会专家组鉴定为“国际首创,关键技术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
展望未来,伴随 5G/6G 通信、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高端光器件需求增长。 团队将持续创新,优化技术以提升仪器稳定性与可靠性;探索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 推动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创造更多“中国奇迹”。
(周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