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 月 29 日,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模范集体表彰大会召开,我校法学院教授沈建峰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沈建峰长期从事劳动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社会法学科负责人,他践行教育家精神,在教学工作中将思政教育融合专业教育,是国家级一流课程劳动法的第一参与人,组织“党建 + 劳动法工作坊”10 余次,获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思想引领,思政与专业
融合沈建峰爱岗敬业、热爱祖国、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勤于创新、勇于拼搏、甘于奉献。他将党的理论与时俱进地融入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结合劳动法学科特点开展思政教学和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劳动法融入”,参与中国法学会重大委托课题“习近平社会法治思想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社会法贯彻研究”等,是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的主要参与人。他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劳动法治建设与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教学科研中的贯彻,致力于中国劳动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努力回答劳动法治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形成了一系列教学和科研成果,实现了思政与专业的深度融合。
立足本职,潜心教学科研
沈建峰长期投身教学科研一线,践行教育家精神,潜心育人,当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要成员,国家级一流课程劳动法的第一参与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育人团队主要成员,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教育部法学专业(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虚拟教研室主要参与人,洪堡学者,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学会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遵循“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法学专业育人要求,承担《劳动法学》《劳动合同法案例研习》《劳动法专题》等多门课程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授课、指导任务,努力培养劳动法治人才,为增进民生福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人才储备。他秉承“课比天大”的理念,每堂课都能做到课前认真准备,课上全身投入,课后答疑解惑,授课内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思政与专业有机融合,开展第二课堂,邀请专家进校开展讲座近 10 场,教学评估成绩一直优秀;近五年,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 30 余人,指导学生用心、用情,因材施教,坚持个性化培养,定期谈心谈话,组织读书研讨活动,带领学生参加课题深入实践一线开展调研,引导学生关注中国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将论文和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组织“党建 + 劳动法工作坊”10余次,积极为学生介绍、推荐工作多人次,全方位关心学生成长;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3 个团队,并有两个团队获得奖励,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荣获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青年优秀论文二、三等奖;指导 1 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计划学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培育人才。获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感动中财人物、涌金教师奖等荣誉,连续三年年度考核为优秀和师德先进个人。
在科研方面,长期关注劳动法基础理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争议处理、工会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法治化建设等劳动法和工会法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等国家级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省部级课题5 项,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委托课题 1 项,其他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 10 多项;先后在《法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劳动法学论文 60 余篇,出版专(译)著 5 部,参著多部,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获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 2 项,其他奖励多项。其译著《德国劳动法》被引用 800 余次;专著《劳动法的教义学建构研究》从规范和体系角度对我国劳动法的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推动了劳动法学基本理论的发展,获得学界和实务界的积极评价,先后有多名专家针对该书在《工人日报》《人民法院报》等撰写书评,对该书予以高度评价。因其突出的学术影响,连续多年受邀在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年会做大会主题发言。
脚踏实地,关注民生福祉
沈建峰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和推动劳动者权益维护和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他担任全国总工会工会和劳动关系智库专家、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劳动关系三方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总工会“八五”普法讲师团成员、宁夏回族自治区人社厅咨询专家等社会职务。承担全国总工会、人社部、全国工商联、北京市总工会等对策性调研课题近 10项,长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劳动领域问题的调查研究,近五年来达到近 30 场次。积极开展劳动法律的宣讲和普法宣传,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全国总工会、人社部、全国工商联以及各地方法院、总工会、人社部门和高校等邀请就劳动法的相关问题开设讲座,近五年来不少于 60 场;多次参加全国总工会送教到基层活动,在西藏、新疆等地区讲授劳动法、工会法等课程,将前沿劳动法律知识送到边疆地区;服务北京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为北京市调解员、工会干部、仲裁员、法官等授课不少于 30 场。他长期接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经济日报、工人日报、法治日报等邀请,就劳动法问题发表观点,近五年来达 100 次以上;先后受人社部、全国总工会、北京市人社局等邀请就社会保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延迟退休等领域的相关政策和案例在媒体上进行专家解读;受北京市总工会、工人出版社等邀请围绕工会法、劳动法等录制普法宣传视频 5 次。他亲自参与劳动争议化解,在北京市海淀区等多地担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2024 年在线远程成功调解一起甘肃武威发生的疑难劳动争议案件,得到当地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当事人高度好评。
发挥优势,积极资政建言
沈建峰同志先后参与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法(草案)》《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二)》《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领域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北京市集体协商条例》《北京市工会法实施办法》等十余部劳动领域法律法规和政策等的起草或论证工作,积极通过组织会议、撰写要报等方式推动“基本劳动标准法”“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规定”等的制定,和其他学者共同主持并公开出版《基本劳动标准法立法问题研究(附专家建议稿)》。多次受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全国总工会、最高人民法院、人社部、北京市总工会、北京人社局、北京市法院系统、北京市检察院系统等邀请,就疫情期间的劳动关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争议处理等劳动法和劳动关系的相关问题提供咨询意见。为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建言献策,近五年来,围绕劳动法治建设撰写的要报多次获得上级批示,《劳动法典·劳动争议处理编》等研究成果被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等多次采纳,先后受到多部门来函表扬。
( 校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