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施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肩负着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时代使命。随着BIM和CIM等新兴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及行业规模的结构性调整,市场对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当前以农民工为主的产业工人队伍中,仍普遍存在学习意识薄弱、技能水平滞后、智能化施工适应力不足等问题。笔者认为,要从强化宣传教育、精准培养赋能、搭建成才平台、畅通发展通道等方面着手,提升以农民工为主的产业工人技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国有施工企业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的意义
1.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选择。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产业工人则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提升产业工人技能可以进一步拓宽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有利于构建更加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切实维护工人阶级根本利益,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劳动者。
2.是践行国资央企使命的必由之路。国资央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力量,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压舱石”“主力军”作用。产业工人是国资央企技术落地的核心力量,提高其技能水平,有利于培育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对推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意义重大。
3.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前建筑业正处于转型调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培养高技能工人,可以推动其从“体力型”向“知识型”转型,助力企业持续拓展市场份额,在行业变革中赢得主动。
二、当前国有施工企业提升产业工人技能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受限于项目短期、临时的特性,一些项目过分关注短期生产经营目标,忽视了产业工人技能的提升。绝大多数农民工虽能意识到提升技术的重要性,但迫于工作、家庭压力等,不少工人仅将工作作为“过渡”,对产业工人身份缺乏职业认同;部分工人对建筑施工智能化趋势的认识浮于表面,工作之余不愿主动提升技能,也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
2.培训体系不完善。施工单位工种繁杂、工作内容复杂,部分培训缺乏针对特定岗位、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的定制化培训方案;部分培训内容更新滞后,对智能建造、绿色施工等前沿技术覆盖不够,在培训方式上仍依赖传统“课堂讲授+现场观摩”,缺乏VR模拟、AI互动等现代化手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工人技能水平的提升。
3.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在干部人事管理与工人劳动管理相互割裂,存在“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管理鸿沟,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管理人才之间缺乏有效贯通机制,既存在纵向晋升通道狭窄问题,又存在横向交流转换不畅问题。同时,企业对劳务派遣等用工形式缺乏有效考核管理,技能评价体系固化滞后,无法准确评估新工种技能价值;技术创新体系未涵盖一线工人,缺乏创新容错和成果转化机制,导致高技能人才在职业发展、薪酬回报、创新激励等方面遭遇“天花板”。
三、新形势下国有施工企业做好产业工人技能提升路径探索
1.强化宣传教育,筑牢思想根基。一是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把农民工群体作为宣教重点,通过日常培训、线上宣讲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阐释行业趋势、国企精神、工匠文化等,引导他们认识施工智能化的必然趋势,摒弃“一招鲜吃遍天”“人过四十不学艺”的落后观念,树牢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弘扬劳动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先进典型的选树适当向农民工群体倾斜,定期评选表彰,注重以平民式的叙述手法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让典型可亲可感可赶超,组建工友宣讲队,利用职工夜校、流动讲堂等载体、普及技能等级标准以及薪酬激励政策,帮助工人树立“技能改变命运”的信念。三是营造和谐包容文化氛围。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呼应新生代产业工人的期望,改变过去的命令式、一刀切等不良文化,建立积极向上、共同认同的企业文化,更加注重包容、尊重、合作、创新等,引导他们认同和践行企业文化,提高技能水平。
2.精准培养赋能,促进技能提升。一是制定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聚焦“80后”“90后”“00后”等各年龄段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需求,成立由人力资源专家、项目经理以及各工种技术骨干组成的职业规划指导小组,帮助他们认清优势短板,制定阶段性成长目标,同步建立职业发展档案,动态跟踪工人技能成长轨迹,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从根本上转变“临时工”心态,推动企业与工人共成长。二是构建多层级技能形成体系。建立由公司党委统筹领导、工会和人力资源部等协同推进的联动机制,将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纳入党建工作考核体系,聚焦工人职业地位提升、职业空间拓展和流动渠道建设,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系统化职业发展机制,形成技能培养、职业发展与价值实现的良性循环。三是推进多元化导师带徒。通过“双选+调配”模式精准匹配师徒,建立导师能力评价库与徒弟需求档案,实行“月度反馈+季度考核+年度验收”,将带徒成效与导师职称评定、绩效奖金挂钩,对优秀师徒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创新采用“理论授课+现场实操+案例研讨”三位一体教学,借助BIM技术、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手段开展模拟实训,定期组织师徒经验交流会,促进知识共享与技能迭代升级。
3.搭建成才平台,引领建功立业。一是推行以赛促学机制。围绕智能建造、绿色施工等前沿技术以及焊工、架子工、混凝土工等工种关键技能提升,拓展建功立业渠道,搭建多层次的竞赛平台,做好竞赛结果应用,及时发布荣誉、兑现奖励,激发广大工人学技能、练技能、成能手的积极性。二是发挥创新引领作用。通过广泛开展“五小”、合理化建议等创新活动,创建产业工人创新工作室,评选“最美产业工人”等措施,构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助力工匠人才“破土冒尖”,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三是深化数字场景应用。加快推广智能塔吊、自动焊接机器人、无人运输车等设备,并深入应用BIM技术、无人机测绘技术,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减少对传统体力劳动的依赖,推进“人、机、料、法、环”全要素数字化管理,让工人在实操中掌握自动化系统操作新技能,推动产业工人从“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
4.畅通发展通道,激活内生动能。一是打通职业晋升通道。打破产业工人和干部的身份管理鸿沟,建立“纵向晋升+横向流通”职业发展体系,明确技能竞赛获奖、考取资格证书等转正条件,允许产业工人根据自身优势和职业规划,在不同序列间转换。二是健全职业评价体系。破除唯学历、唯资历的局限,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体系衔接的企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将基础技能、安全规范、工艺创新等纳入考评维度。探索“一岗多证”制度,鼓励工人跨工种认证,培育技能“多面手”。三是延伸以人为本触角。打造“1+N”产业工人社区,逐步完善“学训区、服务区、安全区”功能。同时,严格落实产业工人实名制管理,帮助工人规避劳动经济纠纷,并创新实施劳动关系协调员“五个一”制度,充分利用协调员走访、项目工会主席接待日等方式听取工人诉求,及时解决他们成长成才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