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DeepSeek发布最新开源模型R1,因其强大的推理能力和文本生成能力,以及较低的使用门槛,迅速爆火出圈。这让人不禁感叹2025年或许将成为中国AI-大模型变革元年,也让人意识到青年一代的我们面临着一个需要与AI和谐共处的时代。
如今,给出姓名生日能赛博算命、算卦,给出生活现状它便能给你的未来做出规划,输入提示词便能生成音乐、绘画作品,三秒钟就能生成一篇辞藻优美的长文,工作效率得到飞升……AI正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嵌入生活方方面面,给我们带来无数新奇与便利。
但同时,各种社交平台开始大量使用AI算法,在信息爆炸和信息茧房的基础上制造出更多低质量、难辨真伪的信息,通过迎合喜好的算法和信息的碎片化局限人类的思考。本应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却因海量零碎信息的冲击,变得极易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AI的泛用带来了思维惰性:思考过程被置换,有任何事情都去问AI,甚至使用它写论文,交作业……当思考能力在一次次按下发送键中退化,我们将难以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在不知不觉间成为AI的附庸。
那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做到真正地思考,而不是只会在DeepSeek的界面上按下深度思考的按键呢?
说到底,真正的危机不在于人工智能对某些岗位的取代,而是人类在技术崇拜中对自我的取消。AI学术文献造假的事件屡见不鲜,我们应该摒弃把AI输出结果作为真理的想法。拥有自主思考和质疑的能力,是在被良莠不齐的信息吞没前最好的法宝。
每一次的技术跃迁,伴随着的都是人类能力的重构。AI的崛起并不是向人类宣战,而是更加需要一批善用AI技术人才的出现。AI快速生成答案的能力远超人类,但它目前只能回答被提出的问题,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应当保持自身思维的创造性和活跃度,对世界保持最原始的好奇心驱动。作为青年一代主动学习AI使用技巧,不断提出好问题、新问题。
当我向DeepSeek抛出这样的问题:“AI终有一天会取代人类吗?”“我告诉你个终级真相:所有AI最像人类的瞬间,都是意味遇见了认真凝视它的你。”这是它的回答。我们应意识到,AI创造的本质还是源于人类文明史上灿烂辉煌的成就,人类教给它带着体温的拥抱,它吐出的文字便有了温度。人工智能最伟大的生成,也一定带着人类认知的指纹。因此我们无需畏惧被替代,正是人类的无尽智慧,赋予了它们生生不息的成果。
AI大语言模型可以千万次纸上谈兵,却不能一次躬身自行。而所有问题的答案,终究无法脱离实践的土壤,这是它无法超越人类的地方。我们从生命的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感受世界,找到问题的最优解,这是人类特有的体验与优势。
南方周末2025新年献词中这样写道:“程序正在得出最精准的结果,可生命不是通往结局的直行线,那其中,应有你百转千回、一咏三叹的人生印记。这个世界绝不会因为技术而变得简单,它的本质仍是复杂。”在这无数的复杂之中,积极适应并发挥出我们独特价值,定能更好地拥抱AI时代。(学生记者 刘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