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山东海洋学院更名那些事儿

作者:纪玉洪    
2025-05-07     浏览(34)     (0)

这篇文章讲述了中国海洋大学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数度更名,其中青岛海洋大学更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文章梳理了那段校史,发现学校领导为了应对困境、拓展发展渠道、扩大办学规模等原因而进行了更名。经过几任学校领导的接续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成为了一所具有“海洋大学”名号的大学。文章最后展示了学校领导为了学校的改革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中国海洋大学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曾数度更名。其中,1988 年由“山东海洋学院改名为青岛海洋大学”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梳理那段校史,发现里面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值得被人们记起,唯有如此,才能无愧于老一辈海大人筚路蓝缕创业的艰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可谓鉴往才能更好地知来。

更名缘起

据公开史料显示,山东海洋学院更名动议始于 1982 年,三个版本的学校大事记均有如此记载:“1982 年6 月 19 日,院党委书记华山主持召开座谈会,讨论学校易名事宜。”《中国海洋大学史》历史卷亦予以采信。

那么,此时更名的缘起是什么呢?从大事记此条目中的一句话“会议认为,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易名是必要的、适宜的”可见,更名缘起为适应学校事业发展之需,这一点是肯定的。不过,梳理史料发现,此时提出更名,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缘由:那就是纾发展之“困”。

这一点其实早有端倪,1981 年12 月上报教育部的《山东海洋学院“五定”方案》就提出,“拟将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两专业调整为一般性的物理、化学专业”。如此何为?翌年 4 月报送教育部《关于海洋物理、海洋化学专业改为普通物理、普通化学专业招生的请示函》道出原因:“本月 28 日山东省计委科教处电告我院,在山东省招收 132 名数字过大,其中海洋物理学专业、海洋化学专业招生过多,将来分配困难,12 个招生专业中除海水养殖、水产加工、海洋捕捞、应用数学分配问题不大,其它专业,山东省难以对口分配。经我院研究,招生计划已经确定,以不变为宜,为解决对口分配,我们认为将海洋物理专业、海洋化学专业改为物理专业、化学专业,专业口径扩大对学生去向问题即相应解决了。”

到了 1982 年 6 月 23 日,报送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关于将山东海洋学院扩建为青岛大学的请示报告》则清楚地写明了更名缘由: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海洋事业需要的人材,对研究生的要求越来越多,而对一般大学毕业生的需要量逐步减少,这样就使我院本科毕业生出现‘分配难’的问题。学院和各专业的发展,均受到很大限制。长此以往,我院培养的人材,就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给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和浪费。”

“扩建为青岛大学”之殇

1982 年华山主持召开易名事宜座谈会时提出了两个方向的校名方案,其中之一就是“青岛大学”——“关于校名,有些人认为,从历史渊源考虑,学校应恢复青岛大学名称”。

四天后,即向省里报送报告,请示“扩建为青岛大学”。

报告提出:“青岛大学”的性质是“以理工科为主,适当增加一些文科,并保持海洋特点的综合大学”;任务是“面向全国,为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本省培养从事科研、生产、教学等工作所需的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体制是“仍为教育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是在“现有八个系十四个专业”基础上,拟新设文史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历史学专业)、外语系(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和经济管理系(经济管理专业)。

这一方案得到省市的大力支持,山东省人民政府随后专门向国务院呈送报告,望批准建立青岛大学。

然而这高涨的情绪不久被泼了一瓢冷水。1983 年 2 月,学校接到《教育部所属普通高等学校实行“五定”的初步意见》(征求意见稿),立即传达学习,特别是“对文中提到的我院办学方向的意见”多次组织教师座谈,并征询部分海洋部门的意见。于4 月 23 日上报教育部《关于山东海洋学院办学方向问题的报告》中写道:“虽然由于多种原因,我院曾有过将山东海洋学院扩建为青岛大学的建议,但还是一致同意征求意见稿中的第二种意见:如果这样做问题很多,那就持慎重态度,可不改变办学方向,在不削弱海洋人才培养的同时,适当增加一点专业,为山东省和青岛市培养一些人才。”

何因?从 1983 年 8 月向教育部党组上报的《关于贯彻武汉高教会议精神的情况报告》中可以找到部分答案:“改建青岛大学问题很多,弄不好可能使我院失掉面向海洋的特色”。

但既然是“问题很多”,肯定还有别的原因。据知情人回忆,那样做面临历史上再次下放为地方高校的风险。刚刚有过千辛万苦重归教育部直属经历的海大人,是万不敢冒此风险的,“扩建为青岛大学”就这样自然地被否定了。

冠名“中国”的构想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个令全体海大人引以为傲的校名,众所周知,这是 2002 年的事了。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冠名“中国”二字的构想至少在1982 年华山主持召开易名事宜座谈会上就有了——“有些人提出应改为中国海洋大学或海洋大学,其主要理由是‘海洋’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

此后,学校向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申请更名时,几次提到冠以“中国”二字。

从 1984 年 4 月开始,文圣常院长主持制订《山东海洋学院事业发展规划》,10 月在向教育部《报送〈山东海洋学院事业发展规划〉的函》中提出如下建议:“山东海洋学院改名为海洋科学技术大学,并冠以‘青岛’或‘中国’二字”,并说冠以“中国”的理由是“反映学校是我国唯一的一所较全面地面向海洋科学技术、以海洋开发服务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此建议一直未得到批复,学校就于 1985 年 8 月 26 日向国家教委报送《关于改变学校名称为中国海洋大学或海洋大学的报告》,在表明“改名为海洋大学,既反映了学校的特点和主要任务,又反映了学校的性质是多学科综合性”后,以中国矿业大学“反映了其隶属关系和面向全国的性质”作类比,言明冠以“中国”的合理性,并指出这样还“有利于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工作”。

1986 年 12 月,国务院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据此条例规定和国家教委领导指示,学校于1987 年 3 月 1 日 又 报 送《关 于 改 变我院校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或海洋大学的补充报告》,强调“改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既反映学校的多科性和综合性,又反映我校是面向全国唯一的一所海洋学科比较齐全的高等学校。我校也曾考虑过以地点命名为青岛海洋大学,但青岛市已有青岛大学,在国内外易混淆不清,是不可取的”。

尽管当时未获批冠名“中国”,但这依然镌刻下了决策者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

何以成功

天时地利人和乃成功三要素,天下事概不例外。

20 世纪 80 年代,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东风,学校驶上了向多科性综合大学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1985 年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建设新校区,用于扩大办学规模。

1986 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颁布,为更名提供了契机。

1987 年报送的《关于改变我院校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或海洋大学的补充报告》长达 4900 多字,对海洋科学的重要性及其特点作了深入阐述,特别是对更名的必要性和条件给出更加充分的论证和说明。譬如说:学校通过近年来的专业结构调整已经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性,现有的 23 个专业属理科的有 8 个,属应用学科的有 2 个,属工科的有 5 个,属农科的有 5 个,属文科的有 2 个,属财经类的 1 个,属教育类 3 个,另外正在筹建的工科专业有 3 个。总之,“在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师资、图书、设备、教学和科研成绩等方面,已基本达到《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关于‘大学’的要求”。

发展是硬道理,也是更名成功的根本,当然还必须事在人为。

1983 年 4 月上报《关于山东海洋学院办学方向问题的报告》接受了教育部“不改变办学方向”(指不“扩建为青岛大学”)的意见,但还在最后提出“考虑到海洋、水产学科的综合性,以及国际交流的需要和影响,也可将学校名称改为‘青岛海洋大学’”。就是在 1983 年 7 月 11 日教育部作出正式批复“你院名称已为国内外所了解,不宜再更名”后,当年 8 月10 日在向教育部党组上报《关于贯彻武汉高教会议精神的情况报告》中依然写道“暂不改变名称”,为后来留下回旋的余地。

“(1987 年)9 月 19 日,国家教委计财局朱育理局长(教委副秘书长)来院检查工作。……院长施正铿,副院长秦启仁、徐家振,党委书记冉祥熙、副书记王滋然参加接待,施院长汇报:……③学校改名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9 月 24 日,党委书记冉祥熙、院长施正铿写信给国家教委何东昌、朱开轩、杨海波、刘忠德同志,对更改校名问题作进一步陈述。该信委托国家教委计财局二处尹风合处长捎往北京,面呈朱开轩同志。”

这是当年在院办大事记里如实的记录。

1987 年 11 月 26 日,遵照国家教委领导的意见,学校向国家教委呈送《关于更改校名的请示》:“据悉国家教委已原则同意我山东海洋学院更改校名,至于具体名称,经我院研究,建议改为青岛海洋大学。若无不妥,请予批准。”1988 年 1 月 4 日,国家教委发文《关于同意山东海洋学院、大连工学院改名问题的批复》:

“有关学校改名问题的请示报告均已收悉。依据国务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规定的有关标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经研究,同意……山东海洋学院改名为青岛海洋大学。”

从华山到文圣常再到施正铿、冉祥熙等几任学校领导接续努力,更名“大学”终获成功,展示了老一辈海大人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做成一件事的韧劲和精神,令人感佩不已。他们的功业必将永远彪炳海大史册。

1988 年 1 月 21 日,青岛海洋大学隆重举行了更名仪式。


1988 年 1 月,学校在鱼山路校门挂上“青岛海洋大学”校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