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许昌学院 - 《许昌学院报》

技术赋能教学数字驱动改革——学校积极推进智慧课程建设

作者:□课程中心闫慧    
2025-04-30     浏览(155)     (0)

为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建设行动,构建智慧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实施模式和教学评价,并升级智慧课程教学平台。学校正在建设一批新形态教材和科教融汇课程教材。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塑造“人工智能+课程” 的本科教育教学新生态, 根据《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河南省“人工智能+教育” 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 年)》要求,学校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建设行动,构建人工智能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建设机制, 打造培育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课程教学体系,推行“师、生、机”深度交互的课程教学模式, 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构建“通专结合”的智慧课程体系

建设“1+N+X”层次递进、类型多样的智慧课程体系。 即开设 1 门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N 门人工智能通识选修课、X 门人工智能赋能交叉融合专业课。

一是通过改造现有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人工智能通识基础》,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熟悉基础技术模型分类、 典型应用场景及常见工具平台, 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应用处理的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 AI 素养,为后续深入学习和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二是发挥学校计算机、教育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优势, 根据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及学生学习需求, 围绕人工智能学科发展前沿、伦理价值、实践应用、衍生场景等内容,建设 10 门左右人工智能通识选修课程, 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智能社会所需要的计算思维、数据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 提升人工智能素养与能力。

三是各专业积极开展课程体系的数智化升级, 优化重塑人工智能时代的专业课课程内容与实施过程, 深化工作智能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基于行业、产业需求开发建设若干门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前沿课程。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和应用需求。

二、塑造“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新生态

开展校级“智慧课程”培育建设项目, 引导教师们融合人工智能、 大数据、知识图谱等前沿信息技术,依托在线学习平台、AI 工具、 智慧教室等智慧教学资源与支撑条件, 对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打造课程内容智能化呈现、课程实施智能化赋能、学习路径智能化推荐、教学效果智能化评价的智慧课程,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一是重塑课程内容及呈现形式。 根据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学习需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内容, 及时将人工智能新技术、 新应用引入专业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塑升级。 支持课程自建数字化课程资源,引入优质线上课程资源,以多种方式丰富课程的优质资源供给。 利用 AI 工具,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整合,通过知识图谱、问题图谱、能力图谱和教学资源图谱等建设,实现课程内容的智能化呈现。

二是创新课程实施模式。 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各个环节,推动教学从“师生交互”向“师、生、机”深度交互转变。 鼓励教师充分利用 AI 助教工具开展智能备课、自动出题、师生互动、作业批改等活动,实施差异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创新实践,强化基于问题、项目和案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利用 AI 助学工具为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路径和伴随式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是提升教学评价实效。 鼓励教师基于智慧教学平台,利用大数据、大模型等对学生学习行为和表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供及时的学情反馈,构建全面、立体的学生学习画像,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 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过程的智慧管理和智能决策。

三、推进“数智赋能”新形态教材建设

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教材呈现方式,以交互性、动态性、个性化数字教材为引领,建设一批理念先进、科学规范、集成度高、适用性强的示范性新形态教材;整合优质资源,建设一批反映国际学术前沿、国内高水平学术成果的科教融汇课程教材,建设一批契合产业发展趋势、技术变革、市场需求以及行业标准的产教融合课程教材;探索构建灵活、开放、规范的新形态教材建设与管理运行机制。 目前,学校培育建设的 4 部省级新形态教材、3 部校级新形态教材即将出版。

四、升级智慧课程教学平台

升级数智化基础设施,加快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等数智化教学场所建设,以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基础,建设智慧课程教学平台,强化智能备课、课件生成、课程分析、作业评阅、学习跟踪等功能,提升教学水平、学习体验和管理质量,建设校级综合智慧教学管理平台,打通智慧教室、教学平台、教务系统,实现“教、学、管、研、评”教育信息化场景全方位覆盖,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智慧教学场景。

 (本文系 2024 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五育融合的通识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SJGLX016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