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伪满建筑档案

伪满司法部旧址:
历史记忆与医学传承的双重见证

作者:研究生记者  王湛清    
2025-05-09     浏览(32)     (0)

伪满司法部旧址是长春新民大街东侧的建筑,曾见证屈辱历史,现为吉林大学医学部重要地标。其建筑风格独特,历史与医学教育交织,临床医学院蓬勃发展,诠释了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精神。医学教育在此扎根,象征着对过去苦难的超越和对生命科学的追求。


记者 方卫东 摄

在长春新民大街东侧,矗立着一座风格独特的建筑———伪满司法部旧址。这座建筑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吉林大学医学部的重要地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医学教育的传承使命。

伪满司法部旧址始建于1935年,由日本设计师相贺兼介设计。建筑呈十字形布局,钢筋混凝土结构,正门面西临新民大街,总建筑面积达16328平方米。其设计融合了日本建筑风格与伪满洲国时期的特殊需求,塔楼高耸,绿色琉璃瓦与赭石色瓷砖贴面形成鲜明对比,虽比例尺度略有失衡,却成为长春近代建筑史上的独特存在。

作为伪满洲国司法部的办公场所,这座建筑曾见证了一段屈辱的历史。伪司法部通过颁布 《叛徒惩治法》 《治安维持法》等法令,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抗,甚至设立 “矫正辅导院”和 “保护监察所”进行思想控制与劳役迫害。1945年日本投降后,建筑被国民党军队短暂占用,直至1948年长春解放,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校接收,开启了其作为医学教育基地的新篇章。

接管后,伪满司法部旧址成为医学部的核心建筑,见证了新中国医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里曾被改建为外科教室,培养了大批战时急需的医学人才。如今,作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然是临床医学院教学与管理的中枢。

临床医学院秉承白求恩精神,将红色文化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建校80余年,临床医学专业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级医学人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沛、赫捷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郎景和、田志刚、李校堃等杰出校友。

站在伪满司法部旧址前,历史的厚重与医学的生机交织。这处旧址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医学传承的载体。其建筑本身诉说着殖民历史的沧桑,而医学部在此扎根,则象征着对过去苦难的超越与对生命科学的追求。临床医学院的蓬勃发展,正是对这一历史空间最好的重塑与升华。

伪满司法部旧址与临床医学院,一静一动,共同构成了吉林大学医学教育的文化符号。建筑铭记历史,教育开创未来,二者在时空交错中对话,诠释着吉林大学 “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精神。在这片承载着特殊记忆的土地上,医学的火种生生不息,照亮着人类健康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