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文化节前夕的南岭校区,杏花大道两侧的杏树在料峭春风中舒展腰肢。第十届杏花文化节嘉年华日,当游人在“杏花雨”中驻足惊叹时,鲜少有人注意到林荫道转角处那座覆满水汽的玻璃花窖———这里正吞吐着春的呼吸,上百株金盏菊与三色堇幼苗在智能温控系统呵护下长出新芽。一年前 《南岭绿化人: “杏花”香自苦寒来》报道中那座由废弃玻璃棚改造的 “绿色心脏”,如今已为春天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一年一度的杏花文化节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也见证着新工科精神在校园沃土上的持续生长。
寒冬筹备:从 “苦寒”到 “花开”的守护
寒冬的南岭校区,21万平方米的绿地上堆积着经年的枯枝落叶。2025年初,为迎接杏花文化节与工学学科创建70周年庆典,一场规模空前的 “净化战役”悄然打响。南岭校区后勤服务中心经理徐建春翻开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清理区域, “光是枯枝落叶就清出2000多立方米,20辆渣土车足足拉了半个月。”
面对仅有的17名绿化工与近40000平方米的清理任务,徐建春启动了 “全员跨界”模式。保洁员、门卫、电工、公寓管理员等3000余人次轮番上阵,车辆运输次数就有300多次。每日清晨5点便开始用编织袋和三轮车清运落叶,“湿叶子比干的沉十倍,一袋没装满,手就勒出血印子。”绿化队长王艳军摊开掌心,厚茧上叠着新伤。为提升效率,团队摸索出 “分区分段包干法”———将校园划为网格,3人一组配合装袋,日均清理量提升30%。
清理只是第一步,更大的挑战藏在运输环节。 “一车枯叶蓬松得像棉花,实际重量轻,但体积占满车厢。”徐建春算了一笔账:2021年首次大规模清理时,运费就耗资几万元。今年集团特批经费,用于购置加厚垃圾袋、租赁压缩车。夜幕降临时,另一场 “战斗”随之展开:值班员彻夜看守堆积如山的落叶袋,每隔两小时喷水防燃。 “有人随手丢个烟头,半个月努力就白费了。”徐建春心有余悸地说道。
两周攻坚期内,所有参与者无一人请假。 “早晨6点干到傍晚6点,午饭蹲在路边扒两口,周末照常开工。”王艳军说。即便 “份外活无加班费”,外环境办公室主任宋建光的回答带着工科人的务实, “把300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就是最朴素的创新。”
春韵启航:“新工科”思维下的创意
清晨六点的南岭校区尚在晨雾中沉睡,南岭后勤团队的“春日攻坚战”已进入最后冲刺。为迎接杏花文化节首日十万游客,他们用新工科思维重构传统后勤运作,将系统性与创造力镌刻在校园每个角落。
“所有公寓楼卫生间全部开放,清洁频率从2小时一次缩短到15分钟。”后勤中心主任徐建春在调度会上部署。这意味着39名保洁员要同时负责公共区域和楼宇卫生,但没人有怨言———许多门卫、电工主动请缨作为 “支援部队”。杏花文化节当天,连食堂师傅在工余都拿着拖把出现在卫生间, “全员保洁”模式让校园每个角落都经得起检验。
在绿化养护战场,宋建光团队正演绎着 “机械交响曲”。借调南关区环卫局的高压清洗车与校区自有洒水车组成 “立体清洁网”,凌晨两点便开始编织洁净经纬。三辆清洗车呈楔形编队推进,高压水枪如银色利剑刺破路面污垢,后方洒水车随即展开扇形水幕,将残渣精准推送至排水篦子。这套经过数百次演练的 “清扫战术”,在晨光初现时已巡回三轮,宋建光不断观测测沙仪的数值确保彻底的清扫。
当游客们踏着湿润的柏油路走进杏花雨中,无人知晓这片洁净背后藏着多少精密计算。高压清洗车在路面刻下的细微沟槽,正悄然引导着春风卷落的花瓣;温湿度传感器监测着杏花生长节律,让养护工作精准匹配每朵花的呼吸频率。
这种将工科严谨融入自然韵律的智慧,在供电保障战场达到极致。面对骤增的用电需求,后勤团队亮出 “科技+土法”的组合拳。中国移动5G基站保障车与市电业局应急电源车构成双保险,保障2台央视转播车与1台吉大转播车流畅直播,以及杏花嘉年华当日八大板块,100多个展位的供电保障。
8名电工在凌晨三点至五点的 “时间窗口”完成1500米电缆布设,将钢制护桥模块像乐高积木般嵌入路面,既可以以防止车辆行驶压到电缆又能防止行人被绊倒。主舞台供电系统采用 “双回路+备用电源”三级保障,一旦市电中断,备用电源将在0.3秒内完成切换———这个速度,恰好比杏花飘落快0.1秒。
“每个展区都是独特的用电个体。”宋建光抚摸着图上红色标注的 “辕梦工厂”区块,这里跃动的14千瓦负荷值记录着大型电子显示屏的能耗。为满足这个 “用电巨兽”,他们特意买来能承载三相动力电的电缆。嘉年华日七天前的黄昏,团队背着激光测距仪在展区间穿梭,用红外测温枪记录每个插座的 “饥饿程度”。当其他展位还在规划展品摆放时,他们已根据八大板块特性绘制出电缆走向:红色动脉贯穿动力展区,蓝色静脉延伸至照明系统,黄色毛细血管则预留给互动装置。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时,3公里电缆已隐入地下管廊。没有庆功宴,没有试运行机会,团队成员蹲守在监控室,注视着电子沙盘上跳动的电流波纹。活动当天,电工班全员清晨6点就位,86个插座的用电量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和他们提前预留的负荷冗余,临时配电箱披着伪装色外衣,与杏花枝桠的投影融为一体,此刻正化作看不见的能量网,托举起整个杏花盛宴的光影世界。
在杏林守护者的工具箱里,新工科思维正与传统园艺智慧深度融合。在守护杏林绽放的过程中,团队展现出工科人的浪漫。面对春季忽冷忽热的天气,他们选择 “顺势而为”。用温湿度传感器监测杏花生长状态。 “就像照顾婴儿一样精心,减少打药这种揠苗助长的情况”王艳军轻抚着杏花枝条说, “每朵花都有它的生长节奏,我们要做的只是守护。”
这场春日绽放的奇迹,是南岭人用工科智慧书写的答卷。从开放公寓楼的应急决策,到自制工具的精益求精;从跨单位协作的资源调度,到守护自然的敬畏之心,新工科精神在泥土与花瓣间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美的春天。
未来可期:工科70周年的绿色献礼
逸夫楼东侧的工学路上,卷尺与铁锹的碰撞声惊醒了沉睡的荒地。徐建春半跪在湿润的黑土上,指尖碾碎掺着草炭的土壤,指缝间漏下的碎屑在晨光中泛着金褐色。 “这片30米长的花带,要像机械齿轮一样严丝合缝。”他身后,24名后勤工人正用石灰勾勒着精密的曲线,每道弧线都对应着齿轮钢缝的编号。
“你看这组晚秋菊的渐变,像不像齿轮咬合时的光影?”宋建光掏出手机,相册里存着三百余张公园花坛实拍。每逢周末,南岭后勤团队便化身 “城市园丁”,在南湖公园的月季迷宫里蹲守整日,记录游客在不同角度的视线轨迹;在东北师大校园,他们研究花境设计, “跟他们的技术人员沟通过,我们互相之间都有微信,然后也去他那边会定期组织去学习,学习他们的一些经验方法,然后因地制宜的看咱们校区适合哪种方式。”笑着展示微信群聊记录,凌晨1点的对话框里,双方仍在用CAD图纸推演色彩过渡方案。
“今年一共大概是12个品种,17个花色,前期培育量30.85万,后期有18.5万株花卉”,为了精准绽放在校庆日,王艳军每天都要来大棚里观察花苗生长状态, “5月栽一批花,8月换 ‘校庆特供苗’,就像给季节上发条。”他这样解释 “双季育苗法”。最焦灼的是移栽日———24人团队需在15天内完成所有花苗 “迁徙”,误差超过三天,盛开时刻便会错过9月26日的校庆钟声。
“橙黄还是橘黄?”会议室的白板上,两种色块用磁铁贴成对峙的阵型。争论进入第三天时,徐建春突然抄起铁锹冲向试验田, “挖十个坑,每种颜色种五株!”当首批试验苗破土时,南岭后勤团队连续三日蹲守观察:正午阳光下,橙黄系在齿轮轮廓中更显锐利;傍晚逆光时,橘黄系却能勾勒出机械结构的立体感。 “十几个人轮番来看,甚至有的搭配的花还没长出来,我们把图片摆上去,每个人都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少数服从多数决定最后的设计”,宋建光说: “选定设计方案,需要团队反复开会,还需要在最短的时间订下设计,既不能耽误花期,也要给栽种留出足够的时间。”
如今,逸夫楼前的土地已被耙出工整的垄沟,像等待刻录的光盘。当9月的秋阳掠过齿轮花坛,那些嵌在钢缝里的边角料编号、调配三次的土壤比例、凌晨3点突击布线的护桥,都将成为南岭人写给工科70年的情书———没有华丽修辞,唯有从泥土里生长出的、滚烫的硬核浪漫。
站在工学学科创建70周年庆典的门槛上,南岭后勤人捧出的不仅是繁花似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答卷。那些焊在钢架上的编号、埋在土里的传感器、刻在护桥上的锯齿,终将化作滋养新工科的养分。当未来学子在杏花雨中漫步,他们触摸的不仅是春天的脉搏,更是一个群体用智慧与坚守书写的精神密码———新工科之花,永远向着创新与自然的共生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