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以前去城区要走两小时山路,雨天更是寸步难行。现在村民出行、农产品出山方便多了!”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龙场村朱先生的感慨道出村民心声。随着水城公路项目实现部分路段通车,这个深藏乌蒙山腹地的村庄终于告别了“行路难”的历史。
这条“幸福路”的建设并不容易。中建六局项目负责人邵洪兴介绍,水城公路全线桥隧比高达40%,其中5座桥梁飞跨“云上山谷”,多处路段需穿越滑坡、塌方事件频发的地质断裂带,对工程技术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施工过程带来诸多阻碍,建设者常常面临“材料运不进、机械展不开”的困境。
建设者创新采用“大车接驳+小车穿梭”的复合式运输方案,在蜿蜒山谷间开辟出运输生命线。
水城公路即水城姬官营至普古垭口路段项目,包含原有道路基础上的改扩建工程以及部分新增道路工程,目的是改善环山路段狭窄、斗折蛇行的状况,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性及通行效率。
邵洪兴说:“以前龙场村部分路段折角达 90 度,宽度只有 3 米,稍大型的车转弯非常难。在这种环境中扩建道路不容易,往左一点是陡坡,往右一点是山体,非常考验施工。”项目团队坚持“动态设计、精细施工”原则,运用北斗监测系统对边坡进行毫米级位移监测,创新采用“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的施工技术,确保施工路段边坡稳定。
日复一日与泥泞作战、与峻岭周旋,央企建设者们以匠心践初心,在深山筑通途,帮山区村民建起这条安全畅通的“出山路”。依附广袤的茶山和畅通的物流,茶产业逐渐成为水城公路沿线村民增收重要渠道,也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购茶和品茶。“出山路”越来越成为“致富路”和“幸福路”。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十多年来,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 250 万公里,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 460 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织就了一张县道沟通城乡、乡道往来交织、村道抵田连户的农村交通网。六盘水龙场村的故事,正是新时代中国乡村基础设施巨变的生动缩影。
(发展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