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 《成贤报》

当直播镜头遇见烟火中国

2025-04-30     浏览(69)     (0)

短视频盛行的年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甲亢哥”走访中国的视频逐渐摘下外国受众对中国的有色滤镜。画面里翻滚的火锅红油、此起彼伏的重庆方言、街角阿婆晾晒的腊肠,这些寻常的生活碎片,正在用最鲜活的方式颠覆西方媒体曾经精心构筑的 “中国滤镜”。作为成长在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亲眼见证着这个静默的变化———中国成为了可以被触摸的烟火人间。

在曾经的求学过程中,英语教材里的中国形象总在长城、熊猫、京剧脸谱间循环。而在外媒镜头下,要么是故宫琉璃瓦上的落日余晖,要么是上海陆家嘴的金属森林,这些“文化标本”,就像博物馆里的展品,美丽却冰冷。直到我在B站看到“滇西小哥”用竹筒煮酸笋鸡,才发现:原来真实的中国人间,不在《孤独星球》的攻略里,而在每个清晨冒着热气的早餐铺前。

短视频就像社会显微镜,将庞大的中国解构成无数可感的生活微粒。当“垫底辣孩”在皖南老宅改造汉服,当“三宋”记录深圳打工人的出租屋日常,当成都茶馆里的盖碗茶转动,当义乌夜市霓虹招牌灯闪烁,这些碎片在算法推送中汇聚,拼贴出远比教科书生动的中国图景这些未经修饰的生活场景,天然带着打破刻板印象的力量。

我们00后恰在这种 “微粒化认知”中成长:刷着抖音学会包饺子,看着直播逛遍敦煌夜市,追着Vlog打卡“网红”县城。当西西里岛网友跟着 “老饭骨”复刻鱼香肉丝,当巴黎地铁有人哼唱《蜜雪冰城》主题曲,文化传播早已不是宏大的外宣工程,而变成无数个体参与的生活实验。这种传播方式自带青年基因,就像学生社团用自媒体记录支教生活,95后非遗传承人把扎染玩成潮流艺术……我们用年轻人熟悉的话语体系,让传统文化“活”在指尖滑动里。这些充满“青椒味”的创作,让世界看见的不再是单维度的“中国形象”,而是蓬勃生长的青年中国。当真实可感的生活细节取代抽象的符号,认知的天平自然会向真实倾斜。

而代表中国的元素发生变化,隐喻着文明之间的对话已经进入了新纪元。当传统文化从神坛走向人间,从宏大叙事转向生活实践,中国终于在烟火气中获得了最本真的表达。(吴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