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财经大学 - 《山东财经大学报》

以 文 化 人 以 智 润 心

作者:校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工会副主席  韩晓燕    
2025-05-08     浏览(60)     (0)

文章强调了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文化浸润赋能女性成长,加强巾帼文化新实践,构建巾帼文化新生态,实现女性个体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同频共振。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文化品牌IP化”“智慧服务精准化”等路径,为高校妇女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财大方案”。

大学是文化传承的精神高地,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源泉,应将文化建设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把文化建设视为立校之本、兴校之魂。以文化浸润赋能女性成长,以特色品牌彰显时代价值,努力探索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温度的财大巾帼文化品牌是应有之义。

培根铸魂+行动赋能,探索巾帼文化新实践

培根铸魂,提升知识女性价值“引领力”。以“济南好人”程亚红等师德典范为支点,将“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精神坐标,让“财大精神”与泉城大爱同频共振。通过家文化浸润财大,面向教职工子女征集体现“家国情·小家大爱”家庭文化作品 230 余件;掐丝珐琅茶盘、扎染烘焙等活动让师生触摸工匠精神的温度;组织八段锦研习、踢毽跳绳等活动,将养生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思想教育与文化浸润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行动赋能,凝聚巾帼建功文化“向心力”。通过“铿锵绽芳华 奋斗铸梦想”“伊言伊行 伊心向阳”等系列主题活动,培树巾帼建功先进典型,搭建女性智慧汇聚平台,大力传播矢志科研、奉献教学、志愿服务的“她”力量;广大女教职工建言献策 300 余条、推荐好书好视频 400 多部,创作照片视频、书法诗歌女性主题作品 600 余件,参与手作活动、艺术讲座等人次突破两千,“柔肩担纲”的文化自觉,使财大文化建设始终闪耀着智慧与温度并重的女性之光。

三维赋能+三维融合,构建巾帼文化新生态

在新时代高校育人与文化建设的双重使命下,应进一步探索构建“三维赋能+三维融合”巾帼文化新生态,激发女性师生“半边天”的创新活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以“理论引领+文化浸润”夯实思想根基。积极延伸“线上线下互补”的理论学习矩阵,优化“妇女工作”线上专栏、“女工之家”微信群互动平台,探索开发“妇工云”平台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精准触达;线下持续通过宣传展板、宣讲展演、主题讲座等覆盖全校女教职工,将非遗传承融入巾帼活动,以非遗美育提升文化自信,开展红色家风教育活动,形成“关心权益、尊重女性”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品牌塑造+服务保障”激发内生动力。加大选树可感可学的“巾帼标杆”力度,深入挖掘“巾帼榜样”文化符号,完善“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评选机制,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批”的示范效应;关注女教职工身心需求,打造“文化+健康”双轨活动品牌。鼓励实施“科研创新巾帼行动”,支持女教职工参与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建立女性人才发展追踪数据库,倡导设立女职工成长专项基金,为女教职工职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以“数字赋能+校地协同”拓展辐射空间。努力构建“互联网+巾帼文化”传播生态,利用“山东财大教工”公众号推出“她风景”主题作品展播,择机实施“一院一品”特色工程,如支持会计学院“巾帼会计文化节”、金融学院“她力量金融论坛”等项目,展示女性师生的学术成果与艺术创作。服务国家战略,联合地方政府、校友企业等开展“文化润‘她’”工程,组织女教职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项目,打造“她力量”主题文化角,延伸巾帼力量的社会价值。

当文化浸润成为滋养女性发展的精神雨露,当女性智慧反哺大学文化的精神品格,这种双向赋能便构成了高等教育最美的风景线。学校应将巾帼工作融入学校“一一三九”发展战略,努力构建“文化浸润有深度、实践赋能有效度、服务保障有温度”的巾帼文化生态,实现女性个体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同频共振,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文化品牌 IP 化”“智慧服务精准化”等路径,为高校妇女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财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