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石油管道局新闻中心 - 石油管道报

●倒叙新闻故事

百人“战”铜梁

作者:□石铁英    
2025-02-07     浏览(18)     (0)

文章记录了基层通讯员在铜梁输气站采访的情景,介绍了参与施工的工人和他们的故事,赞扬了他们向难而上的奋斗精神。通讯员制作了一期视频,记录了这群“平凡英雄”的故事,他们肩负着行业使命和社会职责。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是东北管道公司参建国家管网西南管道重庆分公司铜梁输气站施工,那是我经历过的参建人数最多的工程现场:荒野外那一群闪耀的红色身影,36小时,15处动火点,44道焊口,108名员工以精湛的工艺、坚毅的品质,把一组历史性的动火施工数据,以焊口检验全部合格的圆满收官镌刻在西南大地。

2024年5月26日16时,我与公司安全部的同事刚刚落地重庆,就感受到了来自“火炉”的温度。在机场出口处正有一行人步履匆匆,他们分别从廊坊、贵州而来,三地人员汇合后直奔目的地——铜梁输气站。

27日,骄阳将西南大地炙烤成了热毯,温度达到了41摄氏度。抢险工程处安全员安鹏,捧着藿香水给每人逐一分发,“大家都兑到水杯里,既当补液,又能预防拉肚子。”这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80后,算是我童年的发小,我把他拉到一边,小声问道。“这么多年你咋没想过调调岗位?”“习惯了,从参加工作就在处里,20多年了,累活儿总得有人干,也舍不得这些兄弟们。”他笑着说:“闺女马上中考了,干完这个活儿,正好可以回家陪考。”下午2点,太阳正毒,8号作业坑内,管工惠禹拿着尺子反复测量着,汗水顺着鬓角的发丝流下来,湿透的红工装泛起白色不规则图形,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凝神思考,手中的粉笔在管壁上标注下一组组数据。作为技术处的管工“大咖”,每一次切割的角度与尺度,他都严谨对待,同事都说他的眼睛就是卡尺,我问他:“怎么做到这么准确?”看到我的镜头正对着他,他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多量多算吧,这样焊活的人也省劲儿。”

21点,随着注氮撬刺耳的轰鸣声渐渐消退,高强光的防爆照明灯将暗夜点亮。灯光下各种速度不等、大小不同的“飞行物”向着的红色“目标”发起了一次次地猛攻。若被它们击中,就是一个个大扁包,奇痒。

7号动火点涉及横向焊口的三通动火安装,需斜口组对,对操作要求较高。在地表下深近2米、宽不到1米的管沟内,一个身高1.9米、体重200多斤的背影正弯下腰,在逼仄的狭小空间里蜷缩着身体,查看管线对口的情况,“这是皮处吗?”“这‘标志性’身材,不是他还有谁?”他就是管工出身的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维检修工程处副处长皮智君。“大皮子,你上来我下去换你。”50多岁的杨建军处长沿着沙袋垒成的台阶边下边说,“别别,你下来没地方站。”说话间,两人娴熟默契地抚摸着管壁,合力在起重工的哨声和手势的配合下,找寻着三通和管口最契合的对接位置。在强灯光的照射下,杨建军眯缝着的双眼仿佛能聚焦出一道透视线,“不行,往右,再往右一点,过了,再回来一点……”只听一声停,三通不偏不倚地落在管口正上方,皮智君竖起大拇指,浸着汗水的黝黑脸庞上,一排牙齿显得格外白亮。

夜色深沉,小村庄的一切都在岁月静好中沉沉地睡去,唯有站区那一片灯火通明,吊钩在起重工指挥的哨声中跳跃着它的小夜曲。

28日清晨,新抽出的豆叶懒懒地趴在枝条上还未苏醒,低沉阴暗的云层覆盖了东方的鱼肚白,疾风骤雨纷至沓来,唯恐错过这场施工盛宴。

雨棚下的4号和5号作业点,都在一处作业坑内,工艺复杂,包含S弯管,三通、短接等多种连接方式,技术员郭子境按照预定的“先下后上”的方案,和施工人员一起调整组对,这一点需要把最下层管件组对完成后继续搭建上层作业平台,“子境,你那边的下层对口一定要确保精准,如果下面位置不好,上面就更麻烦了。”对讲机中传来处长李洪伟的喊话。

此时,李洪伟正在难度更大的1号作业点协调指挥,此点是干线上的越站阀门,管壁厚、管径大,“像这种作业坑深且狭窄、管壁厚的重要点位,对口焊接都是持续作业,不只是对管工焊工技术的考验,更需要体能与耐力的‘内卷’。”李洪伟带着沙哑的嗓音向我介绍说。

29日,所有动火作业点全部圆满完工,郭子境兴奋地跑来告诉我,“石姐,我家二宝这两天就要出生了,我差不多能赶回去第一个抱他。”

施工结束了,作为先遣队的公司西南项目部要留下完善好后续工作。“过了年,西南项目部一直在铜梁配合业主方,协调各项施工设备和车辆等,项目部就我们两个人,已经4个月没回家了,难度和强度非常大,我们既要做好市场开发,也保障好后勤补给,这就是咱们的一盘棋。”西南项目部负责人卢野介绍说。

从铜梁工程回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制作了一期视频,记录这群饮风沐雨、迎旭日伴星辰、最可爱的“平凡英雄”。他们肩负行业使命和社会职责,他们是行走的“管道力量”、移动的“品牌IP”,致敬——向难而生,勠力前行的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