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第一届应急预警技术与管理创新发展学术交流会”在我校举办。来自世界气象组织(WMO)、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以及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全球早期预警背景下预警技术发展与应急机制创新”进行深入探讨。
我校校长、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陈海山出席会议。他说,学校近年来在坚持特色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多学科的协调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了“气象+”“+信息”学科品牌,形成了以大气科学为高峰,以环境生态、信息工科为高原,以管理学科、人文社科等基础学科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三维”的学科体系。应急管理学院是学校正在打造的有学科特色的发展范式,也是为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平台。希望此次大会为推动应急预警技术与管理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期待青年师生积极投身其中,拓宽视野、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会议聚焦“风险预警-信息传播-响应机制-全民共建”全链条创新模式,邀请国内外专家交流分享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及应急管理实践中的经验与研究成果,并探讨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在预警发布与应急响应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大会分为特邀报告和分会报告两部分。在特邀报告环节,坦桑尼亚气象局局长、IPCC副主席拉迪斯劳·昌加,世界气象组织服务司副司长西里尔·奥诺雷,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等多位权威专家分别作主题报告。分会报告主要围绕风险预警技术、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技术、预警信息响应机制和标准化建设、全民早期预警与“一带一路”风险治理四个议题展开。
本次交流会旨在推动气象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减灾和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大会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急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应急预警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公共气象服务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 (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