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4月27日,《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出版座谈会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城市建设”专题报告会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近百位全国法律史界、史学界专家、学者和地方法律实务部门工作者齐聚一堂,以丛书付梓出版为契机,回顾成书过程、探讨丛书学术价值及意义,并就后续地方法制史、城市史研究进行热烈研讨。
据悉,全套《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丛书共12卷,分为通史和专业史两大系列,累计500余万字。该书由武汉市法学会和江汉大学共同主持编撰,自2013年底启动,历时十余年,由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该丛书开创了地方法治发展史研究的先河,填补了地方历史和全国各地方法治史研究的空白,其编纂和出版在武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
会议由武汉市法学会和江汉大学共同主办。武汉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政法委书记曾晟,市法学会会长李义龙,《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主编胡绪昆鸟,《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编委张河洁,江汉大学校长、《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编委会副主任景新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张生,人民出版社历史与文化编辑部主任鲁静出席会议。
胡绪昆鸟主持会议并回顾了十余年来丛书从动议到成书的艰辛历程,高度评价学者、专家及相关单位,尤其是武汉市法学会和江汉大学为丛书出版作出的巨大贡献。
景新华代表江汉大学在致辞中向支持丛书出版的领导、来宾及编委会专家们表示欢迎和感谢,并指出,《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既是传承中华优秀法律传统的学术力作,也是服务新时代城市法治建设的生动教材,更是推动法治研究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必将为深化法治武汉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为探索中国特色城市法治道路贡献湖北智慧和武汉智慧。作为省市共建的市属综合性城市大学,江大始终以服务地方法治建设为己任,将以此书出版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学校“双一流”与“新文科”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多学科深度融合,培养更多“通古今、贯中西”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法治中国、法治湖北与法治武汉建设贡献更多江大力量。
张生、鲁静、李义龙等作了讲话,祝贺丛书付梓出版,并表示,该系列著作是城市法律史研究中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学术标志,对法治文化建设具有引领和范式作用。
曾晟在讲话中指出,丛书出版是武汉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法治武汉建设进程中一件大事。围绕法治研究与建设,他提出4点要求:一是坚定法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做好政治引领文章;二是充分挖掘丛书学术价值,做好系统研究文章;三是充分运用丛书编纂成果,做好资源整合文章;四是充分展现丛书的文化属性,做好特色宣传文章。
《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副主编、江汉大学副校长李卫东从立项及成书过程、研究方向、主要内容、学术创新等方面向与会领导及专家介绍了该丛书的主要学术成果和价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丛书晚清卷作者武乾等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创作体会及感悟。陈景良、张生等专家从优秀法律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成果转化、学术评价、人才培养、跨界融合等方面就丛书的学术成就及相关研究进行了座谈交流,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城市建设”为主题作了学术讲座。
(记者 陈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