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雪茹
“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有爱国的情怀、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能力的情怀。”这是我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教师团队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团队每一位教师不懈努力的目标。
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教师团队,成立于2015年,他们年龄有梯度、学习背景各不相同,但都因同样的“情怀”,先后回到学校,成为脑研究团队的一员。他们以科技报国为理想,以基础研究为抓手,深耕教学和科研一线,实现了创新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双丰收。2018 年,团队入选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我校第一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作为团队的“领头雁”,鲁友明教授也一直以实际行动诠释这份情怀。他于2011 年结束 23 年的海外工作,全职回到基础医学院,组建脑科学研究团队,不惧前行路上的“雄关漫道”,带领团队开启教书育人和科技攻关的新征程。
潜心教书 育英才初心不改
“作为教师,首先要研究好‘教’,这是鲁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的话。”团队青年教师李浩说道。李浩是 2014 级研究生,2020 年底于香港科技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归母校投身教育事业,如今已然成为团队骨干力量。回校四年来,李浩沿着团队其他前辈老师走过的轨迹,用心琢磨“教”,把每一门教学工作落实到细微处,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以“立德树人、服务国家”为宗旨,团队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推动基础医学和神经科学的创新发展。他们承担大量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获得了多项教学荣誉;主编与参编了17部教材,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不断创新,获得了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内的 27 项教学奖;担任班主任和辅导员,积极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指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关注和支持。在每年的期末课堂教学评分中,团队老师均入选学院前十名。
熟悉鲁友明的师生都深知,他的办公室是一扇永远敞开的“心门”。无论遇到学业的荆棘,还是生活的波澜,学生都无须预约、推门而入,找到那份笃定的安全感。鲁友明的办公室成为许多青年师生的“解忧杂货店”。
数年来,团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书写别样青春。
聚焦前沿 做科技创新主力军
目前,脑科学这一前沿领域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科技竞争焦点之一。围绕国家脑科学战略,团队长期致力于记忆神经环路的结构与功能调控的研究工作,积极谋划、主动出击,推动脑科学研究创新发展。
为了提升科研国际化水平,团队依托脑科学研究所,与多位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建立合作。2019 年,团队聘请 10 位国际学者,共同参与建设教育部和科技部“神经环路结构与功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推动国际化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连续举办多次国际神经疾病大会,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团队主持2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总经费超亿元;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89篇,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突显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30余项专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获批首批教育部脑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在科研平台建设和国际化合作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在破解重大难题的同时,团队也从未放松对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来到团队里的每一个学生,要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培养科研思维;要多听非本专业课程,拓宽专业视野;要多走进实验室,提升动手能力……团队助力30个学生团队在国家创新大赛中获得多项奖项,一批批毕业生已成为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杰出人才,在不同岗位上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厚植人才沃土 为高质量发展聚力蓄势
担任基础医学院院长期间,鲁友明聚焦学院、学科发展需求,不断推动人才引育工作,为学院高质量发展积蓄了人才新动能。很多被引进回来的青年教师和学院的缘分都始于一封来自鲁友明的引才邮件。鲁友明紧密关注在知名期刊发文的华人学者,结合其研究成果和学术背景,成功引才 36 名。结合人才特点与学院学科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系所,在充分发挥人才带动作用的同时,激发学科发展潜力。
青年人才来学院工作之初,总会遇到不少难题。如何涵养人才成长的沃土是鲁友明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2015年,鲁友明在同济医学院尚未建成分析测试中心时,率先开放自己的实验室,开启重大仪器共享服务工作,供有需要的师生使用。2023年,同济医学院转化医学大楼投入使用,鲁友明团队负责的脑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在大楼“落户”,正当团队师生都为拥有更宽松的实验环境而欣喜的时候,鲁友明决定将原来在基础医学大楼里自己团队近 500㎡的实验室打造成学院的共享实验中心平台,为没有个人实验室或者还未建好个人实验室的青年研究者提供基本的科研仪器和设备,保证他们的科研工作“不断线”。鲁友明认为,青年学者的科技创新工作争分夺秒,着力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更为紧迫和必要。
谈及“好战友”鲁友明,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秦选斌说,“他在担任院长期间,让学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脚踏实地的努力和担当奉献的精神。如今,团队骨干史岸冰教授接过鲁友明手里院长的接力棒,带领学院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新征程。
前途漫漫,不畏艰难。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教师团队带着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对科学的追求与探索、对教育的热忱与奉献,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奋力书写属于时代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