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陕西省柞水县遭遇“7.19”特大洪涝灾害,洪水肆虐导致房屋倒塌、农田损毁,数万群众陷入困境。灾难面前,柞水县慈善协会迅速行动,通过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及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展开了一场跨越地域、温暖人心的救援与重建行动,募集4000多万元款物(其中通过县政府接收3000多万元,经县慈善协会接收1000多万元)托起生命希望,照亮了灾区的重生之路。
洪灾发生后,柞水县慈善协会第一时间向全国发出求援信号,短短的六个月内筹集善款善物超过1000万元,为灾区注入“及时雨”。
跨省联动:南京市慈善总会千里驰援,陈玄副秘书长带队亲临商洛市捐赠物资147万元、现金46万元;陕西省慈善协会紧急调拨米面油等生活物资140万元,吴前进会长带队第一时间亲临柞水看望受灾群众,保障灾民基本生存需求。
医疗护航:县慈善协会搭桥,马应龙医疗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统筹部部长张献龙多次来柞实地考查,在柞水县中医院建立柞水肛肠疾病治疗中心,并捐赠价值200万元药品,缓解灾区医疗物资短缺困境。
乡情反哺:柞水籍爱心人士刘昌泰兄弟捐款21万元,以行动诠释“故土情深”。陕西省慈善协会爱心大姐志愿者服务队成为救灾一线的重要力量。她们五次深入红岩寺镇、曹坪镇、营盘镇等灾区,累计捐赠棉衣700余件、粮油数200斤,并走访倒房户家庭,为闫坪村陈合娃、崔凤琴等家庭送去生活物资与心理慰藉。志愿者团队负责人邱华感慨:“我们不仅要填饱肚子,更要暖热人心。”
寒冬送暖:不让一个家庭掉队。2025年春节前夕,柞水县慈善协会发起“春节献爱心·寒冬送温暖”行动,联合企业及公益组织,为特困家庭织密保障网。
企业担当:汉中凹凸商业运营管理公司深入曹坪镇东沟村调研,精准对接需求,为188户特困家庭送上粮油、棉被等价值4万元物资。公司人事经理岳敏娜表示:“捐赠不是终点,持续关注灾民生活才是责任。”
重建家园:从废墟中崛起的乡村振兴在多方支援下,柞水灾区仅用半年时间实现“废墟变新居”。
房屋重建:红岩寺镇红安村任高芳、周传启等倒房户的新房主体竣工,计划2025年春季入住;盘龙寺村郭秀英一家搬进重建房屋时含泪道谢:“没有你们,我这把年纪真撑不住了。”
产业造血:腰庄村借力慈善资金打造“美丽乡村”,木耳种植、生猪养殖年产值突破500万元;马房子村依托高铁建设机遇,推动搬迁户融入旅游服务产业链,实现“家门口就业”。
设施升级:盘龙寺村新建卫生室、文化广场、集体经济服务站,灾区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红岩寺镇镇长宁江平感叹:“灾后重建不是简单复原,而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大爱无疆:慈善力量书写时代答卷。柞水灾区的重生,是一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全民行动。省慈善协会抓总协调精神:闻讯而动雷励风行,展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情怀。省慈善协会爱心大姐团队捐赠物资覆盖衣食住行用,更以“助学每人500元”点亮贫困学子未来。
科技赋能:腾讯公益通过数字化平台精准对接需求,90万元善款高效落地红岩寺镇敬老院项目,彰显“互联网+慈善”新效能。
乡贤反哺:柞水籍爱心人士左贵元多次带队回乡,捐资捐物之余,更以座谈形式鼓舞村民:“重建家园,咱们一起干!”
万家灯火:照亮乡村振兴新征程。2025年春节,柞水灾区的夜空被万家灯火点亮。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新居林立、产业兴旺,孩子们在文化广场欢笑奔跑,老人们在敬老院安享晚年。这场跨越生死的救援行动,不仅修复了房屋道路,更重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念。柞水县慈善协会会长张芳忠,站在重建一新的红安村感慨:“慈善不是施舍,而是携手同行。今天的柞水证明:只要心在一起,就没有跨不过的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这片承载大爱的土地,正以昂扬姿态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柞水之治,治在民心。从八方驰援到自力更生,从临时救助到长效帮扶,这里的故事诠释着中国式慈善的温度与力量。当慈善基因融入乡村振兴血脉,希望的种子终将在秦岭南蔍的柞水县结出幸福之果。
(赖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