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所知道的康桥》整篇通读下来后,像游览了一个西方自然与人文都极优美的胜地。徐志摩对康桥的热爱和倾情的流露,感染力很强,让我想起了生命中体会过的美好的事物:美妙的建筑,轻柔的音乐,甜蜜的闲暇,调色盘不能轻易复刻的晚霞。他对新诗的建议“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被调用至散文中也发挥的淋漓尽致。
散文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而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神”是徐志摩与康桥相遇,迸发的一切浪漫和遐思。诗一样的词句,散文里写了一首诗。他写了与康桥辗转后的缘分,写他眼中的康桥的天然景色,写他知道的康桥的学生生活。极力赞美之中体现着徐志摩对康桥强烈的认同感,他将它视作故乡:“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的胚胎。”
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深远,是这里瑰丽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文学氛围带给他浓厚的滋养,使他最终走上了从事文学创作的道路。《我所知道的康桥》写于他初别康桥两年多后,被读者熟悉的《再别康桥》写于他再访康桥后,以至于如今提到徐志摩人们便会想到康桥。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徐志摩用诗一般的语言谱写了关于康桥的回忆梦幻曲——富有灵性的康河、各有特色的学院建筑、魔术似的克莱亚三环桥洞、瑰丽浓烈的康河之春……恍若人间仙境。荒谬的可爱的春天,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船上的人们的悠闲和情调。在徐志摩的文字中,一举一动皆优雅。康桥可宁静,可热烈,可精致,可开阔。这篇散文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气质与才华。
在全文如诗如画、如音乐如建筑的风景描写下,我偏爱作者在其中感悟的哲思。虽浪漫地遨游至天际,却仍把关切的眼光投在当下。这让他的文章虽极尽华丽,却不艳俗浮躁,也不致于是全然抒发浓烈热爱的单一层次。
他歌颂独处。“‘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徐志摩认为,这是睁开发现的眼睛的首要条件。如果发现,便能看到美,便能挖掘其本质,启迪心志。“你凝神的看着,更凝神的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这由心出发的发现里,不带世俗的纯粹里,闪现了其从宇宙诞生起便神奇的摄人心魄的本质。
他歌颂自然和生命。面对文明人“苦痛,烦闷,拘束,枯燥”的不快乐症状,他却信仰生命,即使人生正经历痛苦,在康河里度过的那一个春天,便会让他感到生活的自然和真愉快。这是他浪漫的天性和积极的生命观。“‘不完全遗忘自然’一张轻淡的药方我们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人是自然之子,人的一切是大自然所赐予的。工业化、科技化的现代社会发展让人离自然越来越远。身心的乏累,枯燥的生活,精神的无处安放,徐志摩给出了医它的药——自然。这种古老的生命力,这种鬼斧神工的创造力,是自然让艺术不竭,让现代人拥有喘息的机会。他清丽的语言下的自然又显然给了读者极具诱惑的引领。
“散文贵在感情饱满、立意高远。”《我所知道的康桥》让读者受到了艺术感染、精神享受与思维启迪。徐志摩对康桥这一片痴情使得“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是康桥淹入徐志摩的性灵,也是文字照进他的读者的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