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东华大学 - 《东华大学报》

陈彦模:我为祖国纤维材料科技发展尽了绵薄之力

2025-04-30     浏览(24)     (0)

个人档案 陈彦模,1965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化纤专业并留校任教,19814月~19834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1987年—1993年任校长助理兼化纤系主任,1993年晋升教授,任博士生导师,19942001年任材料学院院长,19962004年任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工作期间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评议专家、《合成纤维》杂志编委。

作为材料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我长期从事化纤成形理论、纤维材料改性和高聚物新材料开发等研究,对新型纳米复合材料与特种功能材料及其成纤技术(生物医用纤维、相变材料)等前沿领域也进行了深入探索,注重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主持及参与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等国家、部市级项目30余项。参与国家“六五”攻关项目“涤纶高速纺工艺及设备”,任中试工艺负责人和现场总指挥,项目产业化成效显著。1992年主持的“细旦、超细旦丙纶长丝及制品”项目入选国家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高技术产业计划首批5个项目,研发的“蒙泰丝”产品获上海科技博览会金奖等。发表论文100余篇,获16项发明专利授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市、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发明一等奖1项等。主讲“高分子材料改性”、“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形工艺概论”、“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功能高分子材料”等课程,共培养硕士生30余名、博士生20余名。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指导教师,同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下面是我一些难忘的工作经历。

涤纶高速纺丝国家项目1978年开展,学校承担了高速纺丝研究课题,机电工艺三系一所一厂(化纤系、机械系、自动化系、化纤所、校办总厂)的教职员工共参与。由于课题需要熟悉熔纺工艺的教师,因此我也被选派参加。1983年高速纺课题进入中试,当时我已是化纤工厂的主任,担任课题现场试验总指挥。课题验收时,纺织工业部派了专家组住在学校,24小时取样抽查。课题组都留在学校,我们连轴转,晚上累了我就在办公室眯一会,最终课题顺利通过验收。“涤纶高速纺工艺及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内经高速纺、多孔纺产业化推广后,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老百姓穿衣难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下一步是想法让老百姓穿得舒服漂亮,所以合成纤维的可染性,织物的柔软化、透气导湿性相关研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合成纤维的细旦化成为当时的主攻课题。于是,我们积极研发实现聚酯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的细旦化技术,通过对聚丙烯纤维的开发,使织物透气导湿性、柔软性明显改善。1992年“细旦、超细旦丙纶长丝及制品”项目入选国家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高技术产业计划首批5个项目。该项目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1992年,学校响应国家号召,提出申请筹建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当时因财政困难纺织工业部觉得承担不起实验室的建设经费,没有同意我们的申请。于是,学校派我和黄象安老师到教育部去汇报。周永元校长在申请筹建重点实验室报告上签字,表示初建的费用由学校承担。最后上级部门批准同意在我校筹建重点实验室。筹建工作主要由材料学院承担。经过三年左右的建设,重点实验室不但把平台建了起来,同时完成了很多课题。1995年教育部领导带队来校验收,看到平台只用了10万元的运转经费,却承担了经费达两千多万元的研究项目,非常满意。验收顺利通过,重点实验室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成立。成立后,当时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来视察,对于我们的工作给与了高度认可,当场表态重点实验室建设初期的仪器、设备费用由国家支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每次都获评“良好”,最近一次还获得了“优秀”。

我在科研工作中着力于产学研相结合,并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培养青年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讲授纺丝成形过程中,为使现场试验效果更好,当时的青年教师吴文华钻到切片真空干燥转鼓内,清除鼓内屑片,确保没有其它切片混到试样中。为了能24小时尽快到现场做试验,大家没有住在离厂车程20分钟的旅馆,而是住在车间边上的仓库里。当时的青年教师朱美芳就住在走廊尽头用木板隔开的地方,从而保证产业化试验工作的顺利完成。



1995年“精兵简政”期间,学校只能给学院在编教职员工发三分之一左右的工资。学校大部分院系采取部分人员进学校人才交流中心或留职停薪去校外工作的举措,但是材料学院经过党内外充分讨论,决定学院自己出钱给教师补发工资中的不足部分,并经学校批准后正式实行。由此,教师们通过产学研结合,更多地承担国家和企业急需的科研项目,以项目中的人员薪酬专项资金来补发员工工资。教师们几乎每天晚上以及节假日都在实验室工作,这样既更多地完成了教学科研任务,又保留住了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材料学院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本课生与研究生的比例已经从2:1发展到现在的13,科研经费更是超过亿元。材料学科成为“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学院发展的天地更加开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