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指示精神,2024年 7 月 1 日到 2 日,作为湖南工业职院代表,我参加了由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牢记总书记嘱托,沿着总书记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思政课暑期研修活动,和来自湖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工艺美术职院等对口协作高校的 200 余名师生一道,赴湖南衡阳、长沙等地的红色场馆开展调研与宣讲。
在两天一晚的研修中,我重点考察了中国共产党衡阳历史馆、湘南学联纪念馆、湘南学联旧址“浮桥公所”、衡阳抗战纪念馆、抗日英雄纪念碑、衡阳保卫战纪念馆“陆家新屋”、国防教育广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等处,在开阔眼界、增长新知的同时,也更加熟悉了百年党史、十四年抗战史和八年学联史。此趟,搜集素材颇详、结交同行颇多、学习收获颇丰,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效果。返程途中,我边梳理此行的“三个难忘记”,边陷入沉思:眼角为何湿润?思绪为何难平?内心为何触动?提笔写完下面的文字后,答案渐渐得以浮现,思路也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第一个难忘记是“夏明翰的眼镜”。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记得夏明翰。那句“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不朽诗句,早已融入炎黄子孙血脉之中,激励国人勿忘历史奋勇前行。1919 年 6 月 7 日,夏明翰等人在衡阳成立湘南学生联合会,与 10 天前由毛泽东在长沙成立的湖南学生联合会遥相呼应,共同响应五四爱国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当时的夏明翰正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在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读书。我在湘南学联历史陈列馆内,见到了馆藏一级文物——夏明翰的眼镜。这是一副白色银质眼镜,银质架长 10 厘米、镜片直径 3.8 厘米。睹物思人!为了党的事业,年轻的夏明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副眼镜就是烈士就义时的见证者。仔细端详这副眼镜,发觉年代虽已久远,却依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眼镜主人的英雄本色和豪迈之气。大无畏的革命气魄和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早已附着在了眼镜上,穿越无数个春夏秋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今日中国。
第二个难忘记是“革命者的眼光”。回望百年前的中国,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都在拼尽全力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多如牛毛的主义,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哪一个又真的适用于当时的中国、能救中国?没有前人的经验、没有现成的答案!残酷的现实,逼迫着苦苦挣扎在信念边缘的爱国者们,用思想去触碰、用双手去抓牢、用脚步去丈量、用生命去印证! 1922 年 9 月 22 日,湖南《大公报》发表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教师、共产党员彭粹夫的文章《我们为甚么主张马克思主义》,文章鲜明地提出:“我们的主张,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当我在纪念馆看到这份珍贵的史料时,驻足良久。彭粹夫 1921 年冬到衡阳开展工作,是受毛泽东与何叔衡的委派,而毛泽东正是在 1920 年,开始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一大批湖南籍的革命者用独到的眼光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用彼此共同信守的“主义”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中国。
第三个难忘记是“大学生的眼泪”。“抗日烽火燃雁城,青春壮歌印初心;绿水青山埋忠骨,学子落泪祭战魂。”这是我在参观衡阳抗战纪念馆和抗日英雄纪念碑后,写在馆内留言簿上的原创诗句。1944 年夏,驻守衡阳的 1 万 8千名中国军人与 10 万来犯日军浴血奋战 47 昼夜,歼敌 4.8万余人,史称衡阳会战,也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步入纪念馆后,师生们依序聆听“战略之城”“大义之城”“悲壮之城”“英雄之城”四个篇章的讲解,过程中有不少同学控制不住悲伤,为牺牲将士落泪、为受苦百姓落泪、为民族危亡落泪。一位研一的女生站在被放大了的张家山阵亡将士尸骨照片前,几度哽咽。她一边捂住嘴巴,一边不停地用手抹去眼角渗出的泪水。“有了你们这一战,才觉得做中国人是最高贵的。”一起重温起当时重庆《扫荡报》写给衡阳守军致敬书里的这句话,在场的同学们内心充满了做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升华了他们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
“大思政课”实践研修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的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永远铭记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奏响时代的青春壮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与责任。身为湖南省“大思政课”建设创新中心(湖南工业职院)的执行主任,我将继续努力工作,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格局再拓展,为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综合建设与改革贡献力量。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