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的这首词,描绘的是元宵节打铁花表演的盛况。像春风吹开了千树银花,又像满天繁星雨点般落下。万千铁花冲破漆黑的夜空尽情绽放,是独属于华夏文明的浪漫和热烈,也是传承千年的中式浪漫。
打铁花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项技艺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主要流传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山西最为流行, 开封的打铁花更被誉为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之首。
想要做好打铁花这件事十分不易,打铁花时,打花者头戴反扣着的、起防护作用的葫芦瓢,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上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下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万千星光在天空中散落,如同璀璨的流星雨,美得令人窒息,每一朵铁花的绽放,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勇气,诉说着千年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打铁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传承人的稀缺、安全问题以及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等,都使得这一传统技艺的发展受到限制。但打铁花作为千年非遗技艺,其蕴含的工匠精神、民俗智慧和艺术价值,正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具象化表达。年轻一代在文化自信的感召下,开始主动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叙事(如祈福仪式、节庆文化),这种价值认同成为传承的内在驱动力。
人民日报发布《文脉青春行》第二集“铁花绽放”讲述了自媒体博主江寻千(九月)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成为确山打铁花千年来第一位女传人的故事。江寻千在抖音有一千八百多万粉丝,而且很多是年轻的学生,这使打铁花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在年轻人中产生巨大的影响,极大地提升了这项非遗的知名度,同时也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非遗活动中来。
年轻人的加入让打铁花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依然焕发新的生机。它不仅在乡村的传统节日中继续传承,也逐渐登上了更大的舞台,成为民俗文化展示的重要内容。不少地方将打铁花作为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
铁花的每一次绽放,都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那飞溅的火花,如同匠人心中的热情 ,永不熄灭。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非遗打铁花依旧保持着它的原始魅力,它让我们记住了那些在时光中慢慢消逝的手艺 , 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