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宁波大学 - 《宁波大学报》

理性为舟感性作帆

作者:李治民    
2025-04-20     浏览(20)     (1)

时光如矢,白驹过隙间,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已近尾声。在这短暂而充实的时光里,我于科研的浩渺星空中穿梭,在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中,探寻知识的真谛,完成了一场自我超越的蜕变之旅。

身为理科生,理性思维是我踏上科研征程的坚实羽翼。在实验设计的精细蓝图绘制中,每一个变量的设定、每一步实验流程的规划,皆需如精密仪器般精准无误,容不得丝毫疏漏。犹记在“ph 响应多肽材料的合成及盐效应调控”的探索中,为觅得最佳实验条件,我如虔诚的求知者,遍览浩瀚文献,汲取前人智慧的结晶,结合自身研究目标,精心雕琢实验方案。从实验仪器的审慎遴选、实验试剂的精确调配,到实验操作的规范把控,每一个细节都历经反复打磨,如同雕琢一件稀世珍宝,力求尽善尽美。这种对理性和精确的执着坚守,宛如熠熠星辰,照亮我科研的漫漫长路。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更是理性思维的高光时刻。实验过程中,大量数据如纷飞雪花般纷至沓来,我需凭借统计学方法与数据分析软件,如同在纷繁复杂的拼图中寻找规律,将其梳理、甄别、解析,从中洞察隐藏的奥秘与趋势。为验证一个假设,我常需对数据进行多轮重复分析,以确保结果的稳健可靠。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切领悟到理科思维的严谨与缜密。数据,这一客观的信使,忠实呈现实验的本真面貌,而我则以理性为钥,解锁数据背后的科学密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然而,科研绝非一场冰冷的理性独舞,感性的温度始终相伴左右。漫漫科研途中,挫折与困境如影随形。实验失败的阴霾、数据不尽人意的失落、研究进展迟缓的焦虑,常如巨石般压在心头,令人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但正是心底那份对科研纯粹的热爱与执着,化作熠熠生辉的灯塔,引领我一次次穿越迷雾,重新振作。每当于实验室中度过一个个静谧的长夜,窗外城市灯火阑珊,心中涌起的是对知识殿堂的无限敬畏,以及对未知领域的炽热探索渴望。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感性驱动力,赋予我在困境中坚守的勇气与毅力,支撑我在科研的荆棘路上砥砺前行。

在与导师和同门的携手同行中,我更收获了珍贵的感性滋养。导师的谆谆教诲,如春风化雨,不仅在科研方向上为我拨云见日,更在生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鼓励。同门之间的互帮互助、热烈探讨,让我深切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强大力量。我们共享实验中的点滴喜悦,共担研究中的重重压力,一同攻克学术难题。这份情感上的深度共鸣与支持,宛如温暖的阳光,驱散科研途中的阴霾,成为我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犹记某次实验遇阻,我陷入困境,同门师兄伸出援手,我们并肩作战,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经过数日努力,终破难题。那一刻,我深深领悟到团队的无穷力量,也倍加珍视这份在科研熔炉中铸就的深厚情谊。

回首三年研途,我在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中破茧成蝶。理性思维为我构筑严谨的科研框架,引领我步步趋近真理的彼岸;感性体验则赋予我灵魂的温度,让我在挫折中坚守,在探索中成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如今的我。毕业在即,我深知科研之路漫漫修远,永无止境。未来,我将以理性为舟,感性作帆,在学术的沧海中破浪前行,以理性之光洞悉未知,以感性之怀体悟科研的魅力,为推动科学进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续写属于自己的科研华章。

(作者为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22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