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钢,有一个平凡却闪耀的家庭——胡艳英一家。13年的婚姻生活,三代人的温情相守,成为邻里眼中“幸福与正能量”的代名词。
家国同频:爱国守法是底色 文明家风润无声
“国是根,家是叶,根深才能叶茂。”胡艳英家庭始终将家国情怀融入日常。夫妻俩带头学法守法,家中常备法律书籍。他们坚信,爱国不是口号,是行动。社区普法宣传活动中,总能看到胡艳英为居民讲解民法典的身影。街道垃圾分类督导时,丈夫黄大江主动担任志愿者,手把手教邻居分类技巧。
对子女的教育,他们更是“身教胜于言传”。饭桌上,父母分享科研故事与教学心得,假期里,全家参与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儿子黄子轩在作文中写道:“爸爸妈妈让我明白,读书不仅为成绩,更要为社会发光。”
双星闪耀:科研匠心与师者仁心“双向奔赴”
作为科研骨干,胡艳英13年的职业生涯是一部“创新奋斗史”。她主导的“新能源材料研发”项目,攻克了行业技术瓶颈,累计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6项。同事评价她:“数据严谨如钟表,灵感迸发如烟火。”深夜实验室的灯光、论文稿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了她从“技术员”到“行业标杆”的蜕变。
丈夫黄大江则是职教领域的“多面手”。他独创“项目驱动+实战练兵”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在“工匠杯”技能大赛中屡夺金奖。2023年,他指导学生设计的“新能源汽车智能诊断系统”一鸣惊人,斩获自治区创新大奖。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个人手握158项专利,发表论文26篇,被学生称为“行走的发明库”。
孝善传家:三代同堂演绎“幸福三重奏”
在他们的家中,“孝”是看得见的温度。每周日雷打不动的“家庭日”,夫妻俩陪父母散步、下棋。老人慢性病需定期复查,胡艳英全程陪护,病历本上工整的记录让医生连连称赞。对子女,他们坚持“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女儿练琴时,黄大江化身“调音师”,儿子备战科技比赛,胡艳英通宵协助孩子调试机器人程序。
家风如雨,润物无声。儿子黄子轩连续三年获“少年讲书人”奖项,站在领奖台时,他说:“我想成为像爸爸妈妈那样的人,用知识助人为乐。”女儿黄雨桐则在校园科技节上以“智能环保垃圾桶”设计惊艳全场,被称赞“小科学家”。
微光成炬:公益路上书写“邻里情”
“远亲不如近邻”是胡艳英一家的生活信条。楼道感应灯坏了,黄大江第一时间维修,邻居老人网购不便,胡艳英主动代买药品。他们更将公益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儿子成为草原公益志愿者协会年龄最小的成员,参与“文化寻根”活动时,他制作的“包头非遗手绘地图”被市博物馆收藏,全家定期探访福利院,女儿用零花钱为孤儿购买图书,组建“小小朗读团”。
从实验室到社区,从三尺讲台到公益舞台,胡艳英家庭用13年的坚守展现最美家风,那是代代相传的责任与爱,最暖的幸福,是个人“小目标”与家国“大梦想”的同频共振。正如他们客厅悬挂的那幅字——“家和万事兴”一般,将美好的家庭故事不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