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在他人的凝视中确信自我

2025-04-25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自我客体化的表现和根源,并提出了从了解自我、建立稳固评价体系、寻找平衡点、减少依赖、勇于实践、肯定自我、习得生存能力等方面避免自我客体化的方法。最终成长为一个健康、有趣味、有担当的人。

李想

许多同学的大学生涯中或许都会有那么一段时期:在人际交往中处处谨慎,言谈举止变得小心翼翼;在他人的注视下心跳如雷,流畅地表达似乎都成了一道难题,而如若收到负面反馈,就会陷入极度的自我怀疑;在日常生活里,以他人的标准约束自己,以他人的评判来框定自我评判……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本身却似乎成了配角。

这些都是自我客体化的表现。我们过分在意自身可以被他人所评价的属性,忽视了自我的内在价值和感受,从而导致了自身主体性的丧失。

自我客体化的根源,往往始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当我们进入新环境时,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对陌生氛围的不适应会催生出强烈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迫使我们向外寻求认可,在反复的迎合中,逐渐模糊了自我的真实需求,仿佛只有通过外界的反馈,才能确认“我”存在的意义。自我客体化的加剧,离不开环境的不适与网络的内耗。在现实环境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社会比较的压力,使得我们不断调整行为以“融入”,最终沦为环境的附庸。而在虚拟环境中,社交媒体承载着无数个“他人”的镜像,这种镜像同流量与算法一起绑架了个体的自我感知,使得我们疲于在虚拟世界中经营人设,用精修的照片、谨慎的言辞换取点赞与评论,以这种方式自我佐证“合群性”,久而久之消耗了大量真实的情感与精力。

避免自我客体化刻不容缓。首先要从了解自我开始,构建一个独立而稳固的自我评价体系,不被外界的声音左右,去倾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去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与价值所在。同时,在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减少对社交媒体、虚拟世界的依赖,打破“依赖性”这一看不见的枷锁,将真实自然、情感充沛的自我释放出来。除此之外,还要勇于实践,在每一次脚踏实地的努力中体悟获得感,在每一次尝试和挑战中强化自我感知,从而使内在的主体性逐渐坚固。更要学会肯定自我、鼓励自我,以积极平和的心态接纳所有结果,并从中汲取力量,习得生存的能力和本领,最终成长为一个健康、有趣味、有担当的人。

在他人的凝视中,我们或许会迷失自我,将评判的标尺交予外界,忘了真正的价值源于内心的确信。但当主体性生根发芽,那些曾淹没我们的惊涛骇浪,终会化作托举人生的涓涓细流。